景德鎮是“瓷器之國”的代表和象征由來已久,中國陶瓷發展歷史,用兩個詞來說就是“百家爭鳴”到“一家獨大”的過程。瓷器是由陶器發展而來的,大約在商代(約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我們的祖先就已經能夠燒造原始瓷器了。而瓷器的真正成功燒造,也并非很晚,出現在東漢。也就是說從原始瓷算,陶瓷有3600年的歷史,而從燒制出真正瓷器的東漢算,陶瓷有1800多年歷史。
東漢時期(約公元25年-220年)
景德鎮的陶器“質甚粗,體深厚,釉色淡而糙”,和現在的“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完全不是一回事。因此那時的景德鎮的陶瓷,只供邇俗粗用,并不遠銷。更談不上影響。
但是到了五代時期(約公元907年-960年),景德鎮燒造出白瓷的地方,而且白瓷也取得了較高的成就,奠定了自己的白瓷地位,也打破了以前南方只有青瓷的壟斷局面和“南青北白”的格局。
早在唐代,景德鎮在白瓷上的造詣就非常高,燒出的白瓷潔白如玉,有“假玉器”之稱。到了宋代,皇帝宋真宗御賜殊榮,將當時的年號“景德”,賜予當時的昌南鎮,于是當時的瓷器也稱為“景德年制”,而昌南鎮也更名為景德鎮。
元代景德鎮燒制出青花瓷和釉里紅瓷,這是兩種極具特色和名貴的品種。
青花著色力強,呈色穩定,紋飾永不褪脫。青花釉與白胎的巧妙配合,互相村托,極具中國水墨畫的特色。同時也標志著由素瓷到彩瓷的新時代的到來。
釉里紅是用銅紅料在胎上繪畫,然后再以透明釉在高溫還原氣氛中燒成,才形成紅色花紋瓷器,它的燒成難度大,色彩艷麗,以至于直到今天,它仍然是及其珍貴的瓷器品類。釉里紅不但可以用來單獨裝飾,還可以與青花結合,稱作青花釉里紅,兩者相應生輝,及其名貴。
到了明代,出現了官名競市的局面,“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鎮”。
明代初期,以朝廷為代表的御窯廠壟斷了所有的上等青料和優良的瓷土,所有的樣本都必須由官方提供,以“不計工本,刻意求精”為宗旨,使此時的青花瓷器生產代表了史上最輝煌的成就。與此同時,官窯對民窯進行原料和燒制技術的限制與封鎖。以致官窯和民窯的差距,涇渭分明。
直到十六世紀初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民窯表現出旺盛的生命力,擺脫了官窯的束縛和羈絆,形成了初具規模的民營手工業蓬勃發展的新局面。
萬歷時,由朝廷經營的窯爐有三百座,根本無法完成朝廷數十萬件的燒造巨額,萬歷中期以后,吏治腐敗,國庫空虛,景德鎮匠民遭受自然災害及壓迫,使得官窯生產搖搖欲墜,不得不將燒造任務大批的攤派給民窯。至此“官搭民燒”的制度極為盛行。(民窯也是通過這種方法成功逆襲)
在清代,皇室成員對瓷器的熱愛接近于瘋狂,尤其是乾隆皇帝,他規定了瓷器的制作水平和工藝,以他的審美標準左右了瓷器的制作,甚至在宮廷里設置了自己的瓷器作坊,以滿足自己對瓷器的熱愛。
清代景德鎮瓷器比起明代,不僅在工藝上應有盡有,還有許多發明創造。如:青花瓷的色彩呈寶石藍,釉上五彩又發明了釉上藍彩和墨彩,斗彩的品種也比明代更多。
進入晚清后,清王朝漸至沒落,加上鴉片戰爭爆發,太平天國運動,以及咸豐末年的英法聯軍焚毀圓明園等,使得清王朝動蕩不安,景德鎮的瓷業也因時局每況愈下。御窯廠終于在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停止生產,直至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才開始生產,但光景卻今非昔比。
從民國到解放初期,國內連年的戰亂,無論是民窯還是官窯都難免倒閉的風險,新中國成立后,政府動員了很大的力量去尋找當年那些景德鎮的陶瓷匠人們,他們很多人因為戰亂,或以遷至其他地方,或者因為年歲已久過世,也有些尚在,但卻已遲暮。
也許景德鎮的陶瓷發展歷史,也是中國的一部辛酸史。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三千年的歷史中就貫穿著瓷器文明,這些精美的瓷器見證了中華文化的燦爛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