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瓷器進入歐洲以前,西方人從未對這種精美的器物有過絲毫了解。他們日常應用的器皿都以陶器、木器和金屬為主。而在遙遠的歐洲,那些順著海上絲綢之路不遠萬里而來的中國瓷器,在金發碧眼的西方人那里,掀起了一股經久不衰的熱潮。
在瓷器剛開始入歐之初,因為稀少罕見,往往被當成最名貴的禮物送給國王和貴族,平常庶民根本無緣得見。而在海上絲綢之路的終點一埃及和阿拉伯,單件瓷器的價格就相當于幾個奴隸的價格。人們無一例外地被精美的瓷器吸引,可其制作工藝卻一直是個不得而知的秘密,當時的葡萄牙商人甚至猜測瓷器的原料是貝殼、蛋殼和石膏。
因為太過昂貴,16世紀的歐洲人一致認為瓷器身上具有一種超自然的魔力,他們確信假如在瓷器里盛放毒藥的話,瓷器會開裂。到了16世紀中期,隨著葡萄牙人大量從中國帶回瓷器,收藏中國瓷器成為歐洲。上層貴族的一種風潮。在最早和中國進行貿易的葡萄牙,王后、公主的手鐲都是來自中國的瓷器,葡萄牙國王贈予意大利國王的禮物也經常是瓷器,并且王后還委托人在中國訂燒有自己肖像的餐具,贈予有功的士兵。
這股“中國熱”一直延燒到了英國女王的宮廷之中。18世紀初,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曾形容說:“女王本人愛好穿中國服裝出現。我們的屋里充滿了中國的元素。”在歐洲,中國元素成為了品位和地位的代名詞。宮廷里面掛著中國圖案的裝飾布,瓷器被視為珍玩。
法王路易十四竟突發奇想,在凡爾賽建了一座“中國宮”。宮中的裝修四處彌漫著令人目眩繚亂的“中國風”,可謂是集山寨中國產品之大全。宮內的檐口楣柱、墻角四邊屋項都貼著艷麗的瓷磚,室內模仿中國的青花瓷器是白底加藍色的圖案,各式花瓶隨處可見。他的繼承者路易十五更是對充滿中國趣味的瓷器情有獨鐘。這些傳承著中國封建時代文人士大夫階層特有的審美特征,如優美的曲線、親近大自然的詩情畫意,對于一向只講究科學法則、見慣了幾何與立體透視的歐洲人而言,這種滲透著“天人合一”的自然主義、集儒道釋三家于一體的博大的東方文化,深深打動著這位法蘭西國君以及他的臣民。他們試著將中國文化與本土文化相結合,繼而形成了“中國——法國式的繁復華麗的洛可可文化。
歐洲人在癡迷瓷器的同時,也開始嘗試復制和仿制,并將中國元素滲入到瓷器的創作中去。歐洲瓷器就是在這一基礎之上,開始了探索之旅。從18世紀至今,歐洲人始終癡迷于中國的青花藍白之風,這是最受歡迎的瓷器格調,幾乎被所有制作商模仿。在長達200多年的時間里,藍白青花式樣的設計一直深受歐洲陶瓷制造業的青睞。
對于與中國一衣帶水的近鄰,日本的瓷器制作更是深受中國瓷器的影響。由唐而宋再到明清,千百年來,日本制瓷業不斷從中國瓷文化中吸收營養,然后內化為其獨特的制瓷工藝,尤其是青花技藝,在融入其本民族古樸淡雅的審美情趣和精益求精的工藝追求之后,現已成為了世界陶瓷史上一朵絢麗的奇葩。
燃燒了千年的窯火,一面在述說著中華民族古老的歷史,一面又以其巨大的影響力在世界范圍內傳播,覆蓋了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北非、歐洲、美洲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影響著他們對于瓷器的獨特審美,鑄就了一部源遠流長而有影響至深的的中外陶瓷交流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