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督陶官制度
督陶官,即清朝奉命管理陶政的官員,其主要職責在于組織御窯廠根據燒造任務,有秩序地生產燒造,此外,還需負責籌措金銀組織生產以及瓷器的解運。從某種程度上說,督陶官制度是基于明代宦官駐廠燒制的變革:明代官吏、太監“兼職”督陶具有權勢膨脹、濫用職權、貪贓枉法等弊端,御器廠的落后管理、官吏的政治壓迫和政治剝削多次激起瓷工的起義。鑒于此,清朝對御器廠的管理實行嚴格管控,督陶官制度應運而生。
督陶官制度始于清康熙末期,據《景德鎮陶錄》記載:“康熙十九年九月,始奉燒造御器,差廣儲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延禧督來鎮,駐場監督……二十二年二月,差工部虞衡司郎中臧應選、筆帖氏車爾德來廠代督,器日完善,其后漸罷。”至“二十七年,奏準停止江西燒造瓷器。”而后有文獻記載的督陶官只有臧應選、郎廷極二人。縱觀康熙朝,對于官瓷的燒造體系以及督陶官的任命一直沒有固定的理念。雍正朝,唐英、年希堯二人任督陶官,該制度才算正式確立。至乾隆五十一年督陶官制度裁撤,共延續六十余年。
清代官窯制瓷的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督陶官制度的運用,清初督陶官不僅把清代御窯廠推到了藝術的頂峰,同時帶動了民窯的進步和發展,出現“官民競市”現象,也因此帶動了整個景德鎮瓷都的繁榮。該時期出色的官窯瓷器大多以督陶官的姓氏命名,如臧窯、郎窯、年窯、唐窯等,其所造官器一直為后世所珍賞。
二、清三代督陶官制瓷之美學
(一) 臧窯、郎窯、年窯、唐窯
督陶官制度產生并施行的數十年(即康雍乾三代)。這時期的清代御窯廠,精品迭出、成績斐然,所造器物無論產量和質地都達到了清代高峰。這與督陶官制度的全面實行以及督陶官的個人品質密不可分。
臧窯即康熙年間由督陶官臧應選所負責督造的官窯瓷器。臧窯大的特點即以單色釉器居多,其為釉色所作的貢獻于《景德鎮陶錄》卷五中有明確的記載:“臧窯,廠器也,為督陶官臧應選所造。土埴膩,質瑩薄,諸色兼備,有蛇皮綠、鱔魚黃、吉翠、黃斑點四種尤佳,其澆黃、澆紫、澆綠、吹紅、吹青者亦美。”除此之外,臧窯曾仿制過明朝的五彩瓷,水平已遠超明朝瓷器之上,締造了清康熙官窯的第一個高峰。
郎廷極督造的瓷器又為景德鎮御器廠帶來了全新的功績,世稱“郎窯”。其仿燒宣德霽紅釉的成果得到了“ 磁器之在國朝,洵足凌駕成宣,可與官、哥、汝、定媲美”的極高評價,“仿古暗合,與真無二。其摹成、宣,黝水顏色,橘皮棕眼,款字酷肖,極難辨別。”尤為可貴的是,其在仿明宣德霽紅的基礎上創燒出“郎窯紅”(圖一),紅艷鮮明,釉色濃艷如初凝之牛血。復興了自明代后期一度中斷的高溫銅紅釉生產。除此之外,此時的御器廠還創新出二十余種色彩絢爛的單色釉瓷,如郎紅、胭脂紅、豇豆紅、霽藍、灑藍、孔雀藍、郎窯綠等。
年希堯與唐英二人所督造生產的瓷器實際上可作為同一窯口而言。因年希堯兼任淮安板閘關督理,距景德鎮御器廠有幾百公里之遙。自雍正年,派遣唐英到任景德鎮御器廠之后一切事務皆由唐英具體負責,但此時唐英僅以“駐廠協理,佐年著美”之名督陶,便仍稱“年窯”。至乾隆年間,唐英所督造的御器廠才稱唐窯。年窯時的業績主要為仿古創新,據現存實物和檔案的記載,年窯在雍正年間仿造的釉色有五十余種,創新類品種占其中三分之一。關于乾隆年間唐窯的制陶成就,《陶錄》中有專門概括:“又仿肖古名窯諸器,無不媲美;仿各種名泑,無不巧合;崒工呈能無不盛備。又新制洋紫、法青、抹銀、彩水黑、洋烏金、琺瑯畫(圖二見題圖)、法洋彩、烏金……廠窯至此集大成矣。”唐窯產之瓷器,技藝之精湛,釉色之絢麗、瑩潤,器物之靈巧、繁復,都是空前的。除瓷器上的燒制,唐英著意于陶瓷文化成就的整理和總結,其所著《陶冶圖編次》《陶成紀事碑記》《陶務敘略》等都成為重要的中國陶瓷史料。
(二)對當朝而言為日用品
值得強調的是,獨具匠心的瓷器是作為時人的日常用器而存在的。對日用品美的極致追求,須基于社會的穩定與富庶。清初全國統一,整個社會處于封建制沒落和資本主義的萌芽時期。隨著資本主義商品交換關系的發展,社會經濟愈加繁榮,康雍乾三朝進入了一個繁榮的時代。人在滿足了基本的生活必需之外,開始尋求精神上的富足,對生活用器美的追求隨之產生。為了滿足宮廷奢侈生活的需要,即使是對日用瓷器的督造也可謂不計工本、別具匠心。
負盛名的一件瓷器為乾隆時期的作品“瓷母”,也稱“各種釉彩大瓶”,該瓷器將清三代生活用器上的極致奢華以及制瓷工藝之高超體現得淋漓盡致:該器物匯總了當時瓷器施釉的所有技法,如琺瑯彩、粉彩、青花、仿哥釉、祭藍描金等,其燒造工藝極度繁復,至今仍無法復制。在裝飾器上,追求其賞心悅目可謂必然,于實用器上,則無論是在數量、質量還是品種上,都達到了空前的地步。
這些器物似一張張老照片,督陶官則如技術高超的攝影師,記錄著當時的繁華盛世和喧囂紅塵。存世的清代瓷器中有瓶、尊、壺等賞器,還有碗、茶盞、筆洗等實用器,更有骰子盅、鼻煙壺、蛐蛐罐、鳥食罐、魚缸等集娛樂、實用與觀賞于一體的休閑類瓷器,這些皆得益于清朝社會的富庶、經濟的繁華以及督陶官的忠于職守。瓷器生產快速發展,數量不斷擴大,品種也不斷增多,不僅滿足了宮廷奢侈生活的需要,也日益地深入市民的日常生活。
(三)以今日來說是藝術品
督陶官(包括不留名的制瓷工匠)在這些器物上傾注于匠心、技術、藝術、文化,當時“不起眼”的瓶瓶罐罐,于百年后仍被后人視若珍寶。他們為后世所留下的巨大財富,包括精神財富,是當時的功臣將相所不可比擬的。隨著時光的流逝,清朝的日用器具有了文物屬性,該屬性賦予了它們巨大的市場價值和藝術價值。首先,其市場價值即收藏潛力,如今清三代督陶官所督造的官窯瓷器已成“天價”之物;其次,器物本身所具有的藝術性決定這些瓷器至今仍然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購得清代瓷器一件,恰似購得古人的一幅畫,既有圖畫的觀賞性又有圖畫所不具備的把玩性,與現代裝飾品相較,不失為一件極富品位的裝飾藝術品。當世人觀賞、細讀這一件件“傳世之寶”時,清三代督陶官的名字將會被世人永遠銘記。
三、清三代督陶官之貢獻
清代景德鎮制瓷業在督陶官的管理下,官窯繁盛,進而帶動了民窯的進步。特別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制瓷業,達到了中國瓷器生產的上佳時代。督陶官這一人物群體,不僅有留下姓名、成績斐然的督陶官吏,更包括那些史不留名的“陶人”。御器廠的官窯器是無數巧奪天工的制瓷工匠的智慧結晶。時間是一個奇妙的“裁判官”,有些人的光芒如曇花一現,如清朝的功臣名將、達官顯貴;有些人的光芒則照徹古今,如督陶官。他們所督造的瓷器隨著時光的沉淀,愈是光彩照人。更為重要的是,今人憑這些珍貴的器物得以窺見當時的大清瓷都—景德鎮的制瓷盛況。
作者簡介
盧祉君,1997年3月生,女,漢族,廣東佛山人,西安美術學院藝術考古專業2020級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藝術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