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剪紙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民間工藝。它在民間藝術中保持著經久不衰的地位,保存著濃郁的鄉土氣息,體現了人民大眾普遍的審美喜好。它被勞動群眾所創造,又為勞動群眾所享用,有著廣泛而深厚的民間基礎,是中國普及的傳統裝飾藝術之一。
一、民間剪紙發展歷史
1、起于東漢、興于明清的剪紙藝術
剪紙是所用工具、材料簡單的民間工藝品。它伴隨著年節、喜慶節日等風俗活動而廣泛流傳于民間。在中國至少有1500余年的歷史。其創作往往是一代傳一代,不斷修改、充實而趨于完善的過程,所以具有濃厚的民族傳統。
剪紙手工藝術有其自身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在紙張發明之前,人們運用薄片材料,通過鏤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藝品,即以雕、鏤、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絹帛甚至樹葉上剪刻紋樣。
關于剪紙手工藝術的歷史,即真正意義上的剪紙,應該從紙的出現開始。漢代紙的發明促使了剪紙的出現、發展與普及。紙張是一種很容易霉爛的材料,我國東南部地區氣候濕潤,再加上當地每年五六月的梅雨天,時間一長紙張制品就霉爛,而民間剪紙又是一種大眾化的東西,人們不會像珍寶一樣保存起來,搞壞了自己還可以再剪。而我國西北地區天干少雨,氣候干燥,紙張也不易霉爛,這也可能是能在阿斯塔那古墓群中發現北朝剪紙的重要原因之一。
2、到了唐宋,剪紙已處于大發展時期
宋代造紙業成熟,紙品名目繁多,為剪紙的普及提供了條件,如成為民間禮品的"禮花",貼于窗上的"窗花",或用于燈彩、茶盞的裝飾。
3、明清時期剪紙手工藝術走向成熟,并達到鼎盛
民間剪紙手工藝術的運用范圍更為廣泛,舉凡民間燈彩上的花飾、扇面上的紋飾,以及刺繡的花樣等,無一不是利用剪紙作為裝飾再加工的。更多的是我國民間常常將剪紙作為裝飾家居的飾物,美化居家環境,如窗花、柜花、喜花,棚頂花等都是用來裝飾門窗、房間的剪紙。
民間剪紙來源于生活,出自勞動人民之手,常采用寓意象征和變形夸張手法,體現人民對生活的體驗和感受。由于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不同,我國民間剪紙流派紛呈,風格各異,均有其獨到的地方特色。北方剪紙簡潔大方、粗獷奔放,南方剪紙精致、細膩、排列對稱有序。具體而言,河北剪紙善于點色,山東山西剪紙淳樸穩重,廣東剪紙善用金紙襯托,江蘇剪紙剪工精細,福建剪紙形態自然,陜西、浙江的剪紙則是擅長邊飾圖案。地域性的特征體現在人物造型、刀法處理以及感情表達上,但是基本內涵卻是一致的,就是質樸、純真、內涵豐富、鄉土氣息濃郁。
二、民間剪紙的題材
民間剪紙反映了人們愛好和平、追求幸福的夙愿,表現了幸福安康、吉祥如意的內容,抒發人們美好的情感。通常在題材上分為以下三類:
1、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中國人追求美好的愿望和趨吉避兇的民俗觀念,常常被寄托在了剪紙藝術這種表現形式上,多采用象征、寓意、諧音來表現,如"年年有余"、"吉祥如意"、"五福臨門"等。剪紙的內容很講究,娃娃、蓮花、葫蘆等象征多子多福,吉祥、五毒寓意吉祥辟邪,瓜果魚蟲、家禽等預示著喜慶豐收……這些象征美好的吉祥符號與圖案是人們以物寓意、托物寄情的表現。
2、對流傳的神話故事和古代人物的懷念。古老的神話故事和值得紀念的人物也成為民間剪紙藝術很好的創作題材。精彩的"哪吒鬧海"和"西游記"等神話故事,動人而悲傷的"白蛇傳"、"梁祝"等愛情故事,表現正義的"海瑞罷官"等,我們在剪紙中經常都能看到。這些剪紙表現了人們對歷史和傳統,對神話故事和人物的懷念。
3、對于自然界神奇力量的希冀。生活中的困苦和自然中的難解之謎,常使人充滿幻想,希望有種超自然的力量可以幫助自己實現美好生話,如受驚嚇生病的"吊魂的小紙人".這些創作是創作者的理想世界,雖然主題各不相同,但都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剪紙藝術的藝術特征
1、剪紙藝術折射著不同時代的審美風貌
剪紙藝術作為一種裝飾品、吉祥物,它以其特有的魅力代代相傳,生生不息。初是民間祭祀活動的一種主要表達方式,后來題材更加寬泛,由于地域、習俗及審美觀念的不同,不同時代的民間剪紙藝術也呈現出手法不一、風格各異的特點,反映不同時代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對幸福的追求。無論是工細或粗獷的優秀之作,都重神似而不拘于形似,重意象而不拘泥于具象,有的注重變形和夸張,卻不失民族及地方特色與鄉土氣息,變形而不怪誕。
2、剪紙藝術洋溢著不同地域的審美風情
剪紙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它以鮮明活潑的鄉土色彩、精巧細膩的藝術構思、質樸純真的田園風格,體現中國普通民眾基本的審美觀念和精神品質。剪紙藝術扎根于勞動者深厚的生活土壤,像一面鏡子,折射出各地的風土人情和生活百態。
3、剪紙藝術展現著不同事象的審美風韻
民俗事象不同,剪紙藝術的內容及樣式也各異。生活習俗是促進剪紙發展的社會因素,同時形成了豐富的剪紙內容和不同的剪紙樣式,剪紙作者通過捕抓生活中動人的情節和適于表達的對象,根據不同的生活經歷和藝術情趣,經過充分的想象與構思,剪出樸實而富有裝飾效果的作品,表達出創作者的審美追求和審美風韻。
四、剪紙在當代設計中的應用與創新
上個世紀初,法國藝術大師馬蒂斯嘗試用剪紙進行藝術創作,一生創作了約200余幅剪紙作品,使剪紙藝術成為現代主義的藝術形態,是現代藝術史上具有影響力的作品。在現代,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剪紙藝術除了是民間不可缺少的工藝品外,也成為當代藝術作品,并且突破平面范疇,向立體演化。
1、剪紙藝術運用于包裝
世界各個地區和民族所具備的獨特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越來越被當今設計師們所重視。"越民族,越世界"這句話已成為當今設計師們所秉承的設計宗旨之一。
體現文化底蘊,成為民族類型包裝的重要表現形式。在日常產品包裝中,常有剪紙元素出現,深受消費者青睞。如:煙酒包裝、月餅包裝、書籍裝幀等,設計師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剪紙的創意,并屢有佳品獲得大獎。如:2006 年中國包裝之星優秀獎的獲獎作品"蝶戀花"月餅禮盒包裝、2007年中國包裝之星優秀獎的獲獎作品"郵祥來"酒的包裝上,都運用了民間剪紙圖樣。
2、剪紙運用于動畫
剪紙動畫并不屬于新興產業,1958年由萬古蟾導演的《豬八戒吃西瓜》是第一部中國剪紙動畫,從此,融合剪紙與皮影藝術的剪紙動畫,為中國動畫增添了新種類。之后,在1959年拍攝了《漁童》,于1961年拍攝了《人參娃娃》,并獲得民主德國第四屆萊比錫國際短片和記錄片電影節"榮譽獎"、獲1979年埃及第一屆亞歷山大國際電影節上佳兒童片獎"銀質美人魚獎".剪紙動畫憑著其濃郁的民族特色在世界動畫的舞臺上成就了輝煌。
傳統的剪紙動畫制作,通常是在剪紙藝術和皮影藝術的基礎上設計角色與場景造型,然后進行拍攝。同時,傳統的剪紙動畫作品在動作與人物的設計與制作上要求高超的手工技巧。動作設計主要通過角色的搬動,用玻璃板壓住每一個角色來進行拍攝,技術要求很高,稍有偏差則須重新拍攝。角色設計則主要以視覺形象的復雜和精美(例如人物著裝上的精美紋樣)來取勝。這種藝術性與技術性都很高的動畫并不適合大批量生產。而如今,計算機技術已經全面滲透進動畫制作領域,這顯然為中國剪紙動畫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
總之,中國剪紙動畫,這種藝術性、技術性、公益性與創新性相融洽的藝術形式,必定以其濃郁的民族特色與先進的制作工藝屹立于世界藝術之林。
3、剪紙運用于建筑
上海世博會上有一座剪紙造型的場館--波蘭館。這座建筑物是一個有趣的、以剪紙民間藝術為主題的構造設計,它帶給人們豐富視覺體驗。該館外部由相互交織的剪紙圖案所組成,陽光可以透過縫隙進入大廳。走入波蘭館,剪紙的圖案隨處可見,當黃昏降臨,五彩斑斕的室內光線穿透剪紙的圖樣,使整座展館呈現出不同的色彩。展館設計與傳統相聯系,但同時具有現代主義風格。從此方面看,既傳統又現代的剪紙藝術正是這樣極具視覺體驗的抒情詩。室內的家具風格受到展館圖案的啟發,由外墻的剩余材料切割出來制作而成,形狀和材料與展館建筑相呼應,體現出剪紙中的陰刻與陽刻交相呼應的特點。
五、剪紙藝術的生存與發展
民間剪紙藝術作為民族的瑰寶,仍有它生存和發展的必要,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找到中國剪紙在當今社會中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剪紙的原有生存空間已經發生了變化,我們必須要尋找并為它開拓的新的生存空間。
1、剪紙文化成為旅游資源
剪紙操作簡便, 表演性強,比如折疊剪紙,熟練的藝人通過反復折疊,兩三剪就能完成作品。
在旅游景點設置民間剪紙藝人的現場表演和傳藝, 使海內外游客能夠身臨其境地觀賞、了解、體驗學習、分享剪紙創造的快樂。在剪紙紀念品的開發中,要摒棄千篇一律、毫無特色地模仿、復制,將剪紙包裝,向高品位的藝術品轉型。合理開發,組織高質量的剪紙旅游產品,可使這筆無形的文化遺產轉化為可持續開發資源, 為文化旅游、經濟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做長遠的打算。
2、將民間剪紙納入地方文化教育體系
剪紙是一門手腦配合的運動,有益于人的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的訓練,是素質教育的極好方式。在我們這個有著上千年剪紙歷史的國度,剪紙教育可滲透到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各個層面,并設立相關專業、院系, 培養專門人才,使這筆珍貴的文化遺產發揚光大、后繼有人。
我們驚喜地發現,現在民間剪紙逐漸納入了地方的教育體系中,許多小學開展了剪紙教學,這將對民間剪紙這項文化遺產的保護起到重要作用。
總之,剪紙在不失傳統文化精華的同時,還要適應現代生活的變化。因為任何一種藝術有無發展前途, 歸根結底在于它能否吸收新的養料,不斷從自身產生新的東西。現代文明在剪紙中的體現將會為剪紙藝術創造出一個更廣闊的生存空間,對剪紙藝術的創作與創新起到推動作用,而那些不失傳統血緣關系的新型剪紙將會為剪紙藝術帶來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