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和論述清初法國赴華傳教士殷弘緒數年研究景德鎮傳統制瓷工藝,率先對外宣傳“高嶺”制瓷秘訣之深遠歷史意義與重大現實意義。
自從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即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特別是2015年3月28日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以后,中國與沿線國家一系列務實合作已經結出早期果實。南昌作為江西省的省會成功入選“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將會讓大家關注到以生產御窯瓷器聞名的景德鎮與“一帶一路”淵源頗深;尤其在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包括法國里昂管轄的利摩日鎮昂特雷科萊神父等西洋傳教士應邀到來,曾給強盛時代的清宮廷文化注入一股西域新風。導致歐洲人都把景德鎮原稱昌南鎮之“昌南”的諧音作為瓷器(china)與中國(China)的代稱。
而筆者欣悉法國前總理拉法蘭近日說:“法國和絲綢之路有著深遠的淵源,里昂曾是絲綢之路的終點[1]。”已過去的2014年既是法國同我國建交五十周年,又逢“中法文化年”。巴黎、北京等地先后舉辦一系列盛大的文化交流活動。同年7月15日至16日,法國首位駐華女大使白林轉任駐英國大使前、曾由駐武漢總領事馬天寧陪同,專程抵達景德鎮市訪問古窯民俗博覽區、三寶國際陶藝村、御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及誠德軒瓷業有限公司等單位,提出進一步開拓雙方多領域的合作。同年10月20日即第11屆中國景德鎮國際陶瓷博覽會期間,法國利摩日國立藝術學院校長一行到景德鎮陶瓷大學考察歐洲陶藝工作室項目的運行情況,并就加強兩校合作與該院負責人進行了座談。文學期刊——《中國作家?影視》也適時在同年第九期發表根據真人真事精心創作、首次披露法、中兩國陶瓷文化交流史實的電影文學劇本《西來的瓷使》,吸引讀者聯想起歐洲產瓷歷史,實與昂特雷科萊、自取漢名“殷弘緒”者的不懈努力緊密相聯;這給壯觀的中外陶瓷與文化發展史冊添加絢麗的一頁,顯示了支撐景德鎮這座城市發展千年的陶瓷偉業,改革開放中被注入新鮮血液重新得到鞏固和弘揚。
盡管2015年6月3日《泉州晚報》又登載“德化申報世界陶瓷之都獲世界手工藝理事會全票通過”之消息,但筆者在景德鎮采訪中與當地陶瓷、新聞界有關人士交流均認為:這十年間隨著國內一些產瓷區被爭相封“都”,導致應珍惜的“瓷都”尊稱本身意義貶值;相比之下誰屬真正的“瓷都”,其實大家心里都有數。當初欲狀告沒有權威性的民間社團組織亂評,只是不服要爭口氣罷了!近年來沒要任何頭銜的景德鎮憑借其精湛的陶瓷工藝、燦爛陶瓷文化產生的深遠影響,反倒吸引更多來自全世界的游客。2萬多名國內外藝術人才結伴扎堆來景德鎮或進行學術研究、或從事商業經營、助力擦亮千年瓷都品牌,他們被稱作“景漂”一族;這群藝術人才現已成為繼該市傳統陶瓷藝術人才隊伍、學院派陶瓷藝術人才隊伍之后,以“景漂”族為特征的第三支生力軍隊伍。業內人士還向筆者透露:“景漂”族中除在當地已購房外,目前2萬余名“景漂”每年吃、住、行和對陶瓷原材料的消費,均是個巨額經濟數字統計;催促了當地就業、交通、旅游以及物流、包裝等行業的新發展。身兼中國古陶瓷學會會員的筆者更明白,實際上一直以來,景德鎮瓷器就以金字招牌享譽海內外。與國內一些產瓷區競相爭“都”盼宣傳有著明顯區別的是:景德鎮之所以能夠讓國外瓷業界敬仰稱贊譽為“瓷都”、之所以值得中外文明史留下厚重的印記,是因元代在景德鎮高嶺村發現高嶺土和發明了瓷石+高嶺土的二元配方,并促成硬質瓷和官窯問世且不斷地創新;歸根結底,應該指它獨有的陶瓷文化特色、取得輝煌成就對世界文化作出了卓越貢獻。
收藏界有“玩瓷器要玩清三代”的流行語。即指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景德鎮御窯廠裝飾種類多樣的產品,主要指青花、釉上彩、色釉瓷器方面。為了適應日益豐富的裝飾方法,生產出了名目繁多的瓷器造型。我國知名古陶瓷鑒定專家、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耿寶昌老先生的著作——《明清瓷器鑒定》早就肯定:“康熙時期的瓷器,造型多樣,品種豐富,新品種層出不窮,多達百種以上,為前所未有。[2]”因此,凡研究或知曉歐洲陶瓷發展歷程的人,都對十八世紀初葉即清朝康熙年間,法國耶穌會赴華傳教士之一的“殷弘緒”懷有特殊印象,緣故是他早于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把景德鎮瓷石+高嶺土的二元配方原料制瓷“秘訣”寫信介紹給自己的祖國,進而推動歐洲直至世界掀起大規模的仿制瓷器熱潮。
《景德鎮陶瓷》雜志1986年第四期載有原江西省陶瓷工業公司翻譯顏石麟先生特寫訪問殷弘緒故鄉——法國利摩日鎮(市)佳文,知曉他當年寫信所做的努力,已經演化取得豐碩成果。1771年,利摩日鎮附近果真發現高嶺土礦源,從此有了硬質瓷生產。法國朋友贈送登載殷弘緒信件附有制坯、裝窯兩幅插圖法文版專著風趣地說:二百七十年前,殷弘緒把天主教傳到景德鎮同時,還把景德鎮的制瓷技藝帶回了法國。利摩日鎮日后發展繁榮成為國際馳名的法國三大名城之一的瓷城,享有“法國景德鎮”美譽(另兩大名城分別指政經、文藝中心的巴黎;以影展(又稱“戛納電影節”)著稱的坎城)。也給法、中兩國民間科技交流史冊,留存一段富有傳奇色彩的佳話!
那么,殷弘緒為何能在繁忙傳教之余、較快地熟悉景德鎮傳統制瓷工藝程序并能成為業內行家的呢?帶著此道費解疑題,筆者憑借業余研究興趣,歷經多年自費陸陸續續地沿著殷弘緒經澳門(另說謂廈門,但筆者考證不可信)至江西饒州府(今鄱陽縣)、景德鎮天主教堂、后調北京的路線大致走了個遍;去過上海徐家匯天主教會圖書館查詢復印殷弘緒分別于1712、1722年所寫將“高嶺土”和景德鎮制瓷方法介紹給西方的法文信做資料參考;在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尋找殷弘緒的墓碑時,巧見館立中、英文對照的耶酥會士碑,石面鐫刻“本區陳列的墓碑原立于北京海淀區正福寺耶酥會士墓地。耶酥會是天主教修會之一。耶酥會士曾于明清時期來華,在傳教的同時,他們把西方的近代科學知識傳到中國,并將中國文化帶回了歐洲。”這些走訪或考察、加上在國內數處相關人士積極協助下掌握的新資料,均給筆者深刻地啟迪。原來,受過良好教育的殷弘緒等一批法國耶穌會赴華傳教,當初是應康熙皇帝熱切邀請、被路易十四國王派遺來中國的。他們大多屬擅長于精確科學的學者,素質無疑在同時來華的其它國家傳教士之上,“不僅在此期引進西學的工作中獨占鰲頭,而且在漢學研究中也起了決定性作用”[3]。借用殷弘緒寫給奧里神父的長信所言其“因新信徒們的心靈需要而不時在景德鎮逗留的日子,使我有機會了解這種備受推崇并被運往世界各地的華麗的瓷器在此地的生產工藝。雖說我的好奇心尚未足以使我從事類似的研究,不過我相信,對與這項工作有關一切做一比較詳細的描述,對歐洲多少是有用的。”況且,史料證實殷弘緒家鄉——利摩日鎮較早就生產知名工藝品,由此推測應有世界共同發明的陶器制造業?!清宮廷“琺瑯彩”瓷正屬利摩日鎮一種給銅胎畫琺瑯方法引進演變產生、隨后影響到景德鎮的知名“粉彩”瓷問世。加上他在統轄景德鎮的江西饒州府僑居傳教多年,得天獨厚的條件客觀上為其來往景德鎮,業余時間去坯房、窯廠和紅店等處用心觀察“陶”與“瓷”的本質區別提供了便利。關鍵的是他本人弄懂“高嶺”作用似人骨骼、瓷泥似人肌肉,景德鎮制瓷摻高嶺土配方能夠讓泥質密實、燒成促瓷變堅硬。
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殷弘緒升調北京教區任職,尚對民間盛行的種痘術作過調查記錄。1722年1月,殷弘緒再赴景德鎮對瓷器裝飾、大件品種制作與破瓷修補等技術難題進行過重點調研,當月25日在該鎮寫就的第二封長信,補充不少新內容載于《耶穌會傳教士書簡集》第十六期(第一封載第十二期),它對歐洲興起的制瓷工場,自是如獲至寶的技術資料。從相當程度上說:殷弘緒不僅是宗教的傳播者,并且是瓷器的遠播者;他實現了將瓷源尋宗“高嶺”用途介紹到法國和歐洲的理想、促使世界認可瓷器為中國的偉大發明、中國景德鎮是聞名瓷都;瓷“緣”并讓他在景德鎮與利摩日鎮這兩個因造瓷聞名遐邇的城市之間架起一座西方同東方的友誼橋梁。利摩日鎮的制瓷藝人們總能敏銳地嗅到時代需求,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瓷鐘即屬典型范例。
為此,2007年中央電視臺全程拍攝制作《臺北故宮》紀錄長片時,擔任編導之一的陳怡女士接受筆者建議,在其負責編導的《瓷中繁花》那集里,專門攝制了景德鎮市與利摩日市瓷藝交往歷史久遠的幾組鏡頭。據她透露:利摩日市精彩畫面,是邀請央視駐法國記者站同事去相距巴黎360公里、產瓷后由利摩日“鎮”改稱“市”拍攝的。筆者猜想謂第一次將兩市瓷藝精彩故事合成一集內告慰天下吧!?它從側面表明景德鎮招牌瓷器早成為東西方商貿交流重要載體,出口外銷主要依靠走水路的景德鎮,實稱已故日本東京大學教授三上次男博士名著——《陶瓷之路:東西文明接觸點的探索》中,率先提出“海上絲綢之路”又叫海上瓷器之路的重要源頭之一。這也要“怪”絲綢不易保存,瓷器遺跡卻到處可見,能從數量上知曉古近代海上貿易特征由絲綢轉變瓷器憑證、以及成就了“陶瓷之路”[4]提倡與影響。
1741年7月2日,逝世于北京的殷弘緒原被埋葬在海淀區正福寺法國傳教士墓地;但墓地在“文化大革命”中遭破壞,后遷存海淀區五塔寺保護的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內,他的墓碑鐫刻文字如下(拉丁文、中文對應排列):
耶穌會士殷公之墓
耶穌會士殷先生諱弘緒,號繼宗,泰西拂朗濟亞國人。緣慕精修,棄家遣世,在會六十年,于康熙三十九年庚辰東來中華傳天主圣教,至乾隆六年辛酉五月二十日卒于都城,年七十九歲。
遺憾曾受錯誤指導思想干擾,我國陶瓷史學界對殷弘緒這位在國外研究不衰、且得到好評的人物以其傳教士身份曾列為禁區,起初橫遭冷遇或當反面教員批判。伴隨人民思想解放特別是黨對宗教政策的重視和落實,對殷弘緒評介轉為正面、稱贊聲音逐漸占了上風。1984年8月輕工業出版社出版、原《中國工藝美術》雜志主編朱培初先生編著《明清陶瓷和世界文化的交流》一書里,指出殷弘緒“在江西景德鎮瓷器和世界交流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貢獻”[5]。認為他于1712年9月1日寫的長信,生動與具體地記錄了當時景德鎮有關人口、城鎮、物價、地理、治安以及胎土、釉料、成型、彩繪、色料、匣缽制造、瓷器入窯、燒成等瓷器生產制作情況且震動歐洲社會,使歐洲有關人士第一次讀到神秘景德鎮及其制作瓷器技法的真實史料。
如今全球經濟化飛躍發展,促使人們更加清楚地看到以江西省浮梁縣(歷史上景德鎮為其下屬的一個鎮)“高嶺”村得名、久被國際通稱又堂而皇之地擺放在聯合國總部的高嶺土應用范圍幾乎遍及宇宙,早就從單純瓷業轉向造紙、橡膠、塑料、石油化工、耐火材料、化妝品等多個領域拓展;甚至連人見人愛的舶來品手機,相傳采用一種LTCC技術把機內各類組件整合、縮小到瓷質電路板上,才獲得輕薄之效果。它表明名列中國古代五大發明之一的瓷器對人類文化科技的進步作用,已經“愈來愈顯示出來”[6]。豐富資料也告示大家,雖然“高嶺土”英文kaolin這一名詞是由1869年曾到過景德鎮高嶺村考察的德國知名地質學家、首先撰文提出“絲綢之路”概念的李希霍芬先生創譯和被命名為高嶺土的國際學術名稱,依據仍是殷弘緒首次傳去西方的高嶺漢語讀音。由此推斷“高嶺”揚名世界,實屬殷弘緒立下的非凡功勛!同樣,它是景德鎮高嶺村民、更應該說是中國在粘土礦物學方面,對人類物質文明進步做出獨特貢獻的具體體現。殷弘緒可以算是首位開始“景德鎮學”理論研究的外國人。高嶺村現已成為中外制瓷人士朝“圣”之地兼旅游景點,高嶺瓷土礦遺址被列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化部門準備把它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申報項目。當今國內文藝市場日漸繁榮,呼喚著融入作者獨特思想與契合時代的精品或杰作問世。故事類型是尋找清朝、當代劇情穿插之電影文學劇本《西來的瓷使》,目前與某影視公司正在洽淡影片投拍協議,考慮聯系法國方面合拍打造力作,以便盡早地將“此片獻給熱心中外陶瓷文化交流的人們”[7]。
近年來有景德鎮人去歐洲旅游期間,特意赴法國利摩日市參觀瓷廠并受到熱情接待。女講解員開口便直接提到瓷廠原料開采到生產方式都是從中國景德鎮傳遞的。“我們的瓷業圣祖是中國!”對呀,倘若從某種意義上講:無論是古代作出驚奇貢獻的景德鎮無名瓷工們、或者像殷弘緒那樣立下功勛的法國傳教士,他們取得的不凡業績和辛勤勞動,始終值得后來者共同景仰。恰似應邀出席第七屆中國景德鎮國際陶瓷博覽會開幕式、代表國外知名產瓷區嘉賓發言的法國利摩日市副市長伯納德。瓦海伊強調:“一千多年來,景德鎮瓷器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銷世界各地,成為東西方商貿交流和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更為推動世界陶瓷發展發揮了積極重要的作用。我(法)國前總統希拉克盛贊‘瓷器是中國文化的精華,它使得中國文化聞名世界’。景德鎮國際陶瓷博覽會的舉辦,搭建了一個世界陶瓷交流的大平臺,讓東方靈感和西方的創意成為一種互補與共享,引領世界陶瓷的創新和發展[8]”。繼續譜寫“一帶一路”戰略合作共贏、前景更加燦爛的新樂章!
參考文獻:
[1]見新華網巴黎2015年5月14日電。“一帶一路”和亞投行助推中法合作邁上新臺階
[2]摘自該書1993年第一次版185頁,由紫禁城出版社·雨木出版社(香港)出版
[3](法)杜赫德編、(中)鄭德弟等譯《耶穌會土中國書簡集》第一卷中文版序011頁,大象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4]摘自《陶瓷之路》一書251頁,(日)三上次男著、[中]胡德芬譯,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4月第1版
[5]摘自《明清陶瓷和世界文化的交流》一書第192頁
[6]劉振群撰,“科教興瓷迎建國五十周年”參見《佛山陶瓷》99增刊第6頁
[7]《中國作家。影視》雜志2014年第九期118頁
[8]見《景德鎮日報》2010年10月19日第3版關于“瓷博會”開幕報道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