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生產元青花的歷史悠久,而真正開始系統認識和研究這類珍貴文物的歷史不過只有幾十年,主要原因是元青花瓷器從生產伊始就作為貿易商品遠銷海外,在國內留存的數量有限。湘潭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元青花牡丹紋瓷罐,因為種種原因始終未能讓世人熟知,本文介紹了此件元青花的形制用途和紋飾特點,以及文物背后的故事,以期對元青花的研究提供參考和借鑒。
青花,一種以氧化鈷為著色劑在陶瓷胚體上繪制圖案的紋飾,燒成后呈藍色。青花瓷濫觴于唐朝,但產量極少且沒有形成規模;而宋朝上至君主下至百姓,審美趣味偏向于雋永內斂,追求器物的釉色美和肌理感,因此青花紋飾未能傳承延續;到了元朝,北方蒙古游牧民族崇尚白色,性格豪邁大氣,由于風俗習慣和生活習性的關系喜歡大件器形,更接受伊斯蘭風格的影響,喜用藍色來裝飾器皿和建筑,圖案風格追求層次豐富、濃郁繁密,于是這種在白瓷上繪制繁密藍色紋飾的青花瓷應運而生,從而宣告了彩瓷時代的來臨。而元代景德鎮的工匠發明了二元法并制作出了成熟的青花瓷,也一舉奠定了景德鎮作為中國瓷都,元明清官窯的歷史地位。據統計,元青花瓷器在國內各收藏機構數量不足200件,在湖南省僅有7件,其中5件為完整器。隨著湘潭市博物館新館2015年12月正式開放,三樓“館藏賞珍館”中展出的鎮館之寶——元青花纏枝牡丹紋瓷罐,立刻吸引了眾多收藏家、市民以及國內研究元青花的專家學者的目光。
元青花纏枝牡丹紋瓷罐
一、形制用途
這件元青花纏枝牡丹紋瓷罐,高28、口徑20、腹徑33、底徑18.3厘米,其造型為元代罐類中的飽滿型,即腹徑長于高度,罐直口、短頸、鼓腹、砂底、淺圈足、胎體厚重,腹部內外所見接胎痕明顯,內腹壁斑駁粗獷,可見一道道極不規則的慢輪修坯痕,時代工藝特征鮮明,是元代青花罐類瓷器中的典型器。
元朝是由少數民族執政的朝代,這個時期所生產的飲食器皿體現了蒙古民族的審美風格和飲食習俗,其元青花食器多見大、中小盤,罐和碗。而因北方游牧民族素有豪飲之風,元朝各地各窯均生產各類酒具,如盛酒器:梅瓶、玉壺舂瓶、膽瓶、各式罐、尊、琮式瓶等;斟酒器:溫壺、提梁壺、倒流壺、執壺等;飲酒器:各式碗、高足杯、盞、臺盞等。館藏這件元青花大罐當為盛酒器皿,先將釀好的酒盛于罐中儲存,使用時以勺或抖挹取,再置入高足杯或碗中飲用。
元人善飲是因為有濃厚的酒文化底蘊,而中國酒文化有著極其漫長的歷史,涵蓋了各朝各代政治、經濟、文化、軍事、階級矛盾、民族關系諸方面,內容涉及農業耕作和工業生產甚至人文精神。從酒誕生伊始,酒具也隨之變化,像史前時期先人發明了谷物發酵后未經過濾的酒醪,出現“釀酒文化”,因酒醪呈糊狀只能食用,一般使用碗、缽等大口器皿;商朝“酒色文化”、周朝“酒儀文化”、秦漢“酒政文化”均用青銅器皿承載;三國魏晉時期開始流行坐床,酒具變得瘦長,此時為“酒財文化”;唐朝酒文化多姿多彩、輝煌燦爛,文人墨客觥籌交錯問締造了絕美的“酒章文化”,而唐人崇尚“美酒盛以貴器”故酒具多選取材質貴重的器皿,如金、銀、玉、瑪瑙等。宋朝的“品牌文化”是唐朝酒文化的延續和發展,宋人發明蒸餾法,白酒遂成為國人飲用的主要酒類,當時酒業繁盛、酒肆遍布,各酒家均有自己的品牌以作區分和宣傳。兩宋時勾欄、酒肆內歌舞升平,各類瓷酒具應有盡有,數量和質量都超過了之前任何一個朝代。到了金元時期,北方草原民族性格瀟灑奔放,習慣于在馬背上生活,所用酒器有其鮮明的民族性,而元人首創燒酒“阿剌吉酒”用雞冠壺、馬上杯來痛飲想必十分酣暢淋漓。酒文化由明清繼續發揚光大至現代,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件元青花纏枝牡丹紋瓷罐亦有著豐厚的文化內涵。
元青花纏枝牡丹紋瓷罐
二、紋飾特點
瓷罐內外施白釉、外壁以青花為飾,花紋繁密,由上至下分為六層:纏枝梔子花、卷草、纏枝蓮花、纏枝牡丹、卷草、仰蓮瓣紋,每層紋飾以弦紋間隔,其主要紋飾是纏枝牡丹紋,六朵怒放的牡丹極為醒目,其姿態從視角上來分,三朵為平視,另外三朵為俯視。
白隋唐以來,牡丹就頗受世人喜愛,它是我國特有的木本名貴花卉,素有“國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稱,長期以來被人們當作富貴吉祥、繁榮興旺的象征。牡丹文化早已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歷代文人繪畫中不乏以牡丹為主題。“元人冠冕”趙孟頫的弟子王淵所作《牡丹圖卷》(現藏故宮博物院),筆下折枝牡丹雍容華貴,一枝花瓣起樓、金瑞吐出;一枝含苞欲放、花葉偃柳,設色典雅端麗,極有韻致。其繪畫風格深深影響當時文人,而元朝景德鎮制瓷工匠中多有漢族士子,他們將紙帛畫、版畫技術用于制瓷工藝,因此元青花紋飾中頗含文人氣息。元朝蒙古統治者信奉藏傳佛教,佛教倡導“遠離塵垢、得法眼凈”“無欲無求”。蓮花為佛教圣花,傳說佛祖悉達多太子出世后,立刻下地走了七步,步步生蓮。而蓮花是花中君子,在中國更有深邃的文化淵藪,它象征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理想人格:“出淤泥而不染”。這與佛教的理念相一致,因此元青花瓷器上常繪制各種形態的蓮花。
這件青花罐肩部的纏枝蓮與近底部的仰蓮,夾著中部主紋纏枝牡丹,寓意蓮生富貴、連連富貴。青花采用蘇泥勃青料,呈色濃艷,畫筆流暢,所繪牡丹、蓮花飽滿碩大、俯仰有致、風姿典雅。其布局繁密、層次豐富,釉色清亮光潔、滋潤細膩。在青料凝聚處有烏黑濃重的結晶斑,且深入胎骨,此為使用進口鈷料所致,具有強烈的美學效果和時代風格。
三、背后故事
各種資料顯示國內與此件元青花瓷罐造型、紋飾、尺寸相似的共有4件,分別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包頭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口沿紋飾為海水紋)、山西博物院(口沿紋飾為海水紋),它們均為五層紋飾,獨湘潭市博物館藏元青花的肩部多了一層卷草紋為六層紋飾,經對比5件元青花瓷罐的尺寸發現,各項數據之間有零點幾至一厘米的區別,不知是手工測量的誤差還是這類瓷罐并非出自相同窯口相同窯工所導致。4件元青花中故宮和包頭博物館的為發掘出土、上海博物館和山西博物院的為早年征集,它們來路清晰、流傳有緒早已被世人熟知,唯湘潭館藏的這件長期卻知之寥寥,它的名聲只是在文博界悄悄流傳,未免不是一種遺憾,究其原因主要是湘潭市博物館雖于1984年成立,但一直寄居于清代古建北五省會館內辦公,沒有館合沒有展廳,文物只能鎖于庫房中,期間又無相關報道所致。2017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與有爭議的歷史”及“講述難以言說的歷史”,此件元青花罐雖稱不上有難以言說的歷史,但其背后也有著一段不得不說的故事。
1988年,湘潭市博物館原副館長譚國才在配合縣派出所外出辦理盜墓案的過程中,偶然聽到干警說起別家派出所破獲的一起文物販賣案件,據說收繳了不少壇壇罐罐和金銀器,只是說不清楚具體辦案的派出所是哪家,只知道在湘潭市區雙馬鎮附近。譚國才聽到后心里很急,只因當時人們對文物的意識很模糊,縱使對方是公安人員,他們對收繳物也有其固定的處理方式,恐怕不會主動移交文物機構。他回去向領導匯報,館長馬上作出決定,組織幾隊小組分開行動在雙馬鎮采取地毯式走訪,當譚國才小組到了馬家河派出所時,剛進門文件柜上迎面一件青花罐映入眼簾:造型古樸端莊,紋飾繁密精美。他按下心中喜悅和所長及干警們說明來意,并向他們宣傳了相關文物法規,提出收繳文物應移交國有文物機構。派出所干警極為配合,在請示上級后同意將文物移交博物館,幸運的是這次案件的收繳物只剩這件瓷罐未處理,可惜的是涉案人因已服刑,無法進一步了解文物的來源。
瓷罐入藏后經初步鑒定,暫定為明青花瓷罐,當時部分專家對此結果也有疑惑,但沒有把握是元青花。1990年,國家文物局組織國內頂尖鑒定專家組在各省巡回鑒定定級,當得知鑒定組到達湖南時,湘潭市博物館安排譚國才和肖迪民帶上瓷罐來到湖南省博物館尋求答案。當耿寶昌先生看到此罐時,他十分激動地詳細詢問它的來歷,反復觀看后對譚國才說:“小伙子,你立功了”。元青花瓷罐經當場多位專家仔細鑒定后,被認定為國家一級文物。有意思的是當時譚國才問耿老元青花瓷罐值多少錢,耿老伸出一個指頭卻不說明,譚國才試著說:“十萬嗎?”耿老搖了搖頭,譚國才追問:“難道值100萬?”耿老說:“再加個零吧”。譚國才和肖迪民來時輕松又期盼,回去時忐忑又心安,湘潭市博物館從此有了鎮館之寶。
后來這件元青花雖然因條件所限依然深鎖庫房,但仍有像南京博物院的張浦生先生、故宮博物院的王麗英老師等相關專家慕名而來,均為其風采深深折服。如今湘潭市博物館盛裝起航,這件寓意深深、滿載酒香的國之瑰寶已不再沉寂,正向世人展現其深厚的底蘊和光彩奪目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