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一部分人開始了陶瓷器收藏,可其昂貴的價格常令愛好者卻步。陶瓷這類古董,有人把它看成富賈的擺設,動輒幾千、幾萬,而且扔下的這些錢說不定還打了水漂,買回盡是假的。有些人則巧為無米之炊,從幾百元幾千元起家,累積了價值數十上百萬元的珍奇瑰寶。可見,收藏雖說是一種高雅藝術,各人的感受和遭遇并非相同。
陶瓷器收藏藝術,算不上深不可測,但確實自有門道。中國有句成語叫做“知己知彼”,還有一句為“揚長避短”,用在陶瓷收藏上都很頂事。知己知彼包括自己的學識、眼力、經濟能力以及對象物的真偽、品位與歷史價值等等,因此收藏者需具備一定的文化基礎和實踐經驗。揚長避短則是根據自己的財力、古物的存量、藝術研究價值與潛力來確定收藏目標以及如何定位的一種操作技巧。比如,富者可一擲千金,工薪族也可憑借勤快和運用直接參與的無限機遇來彌補兩者之間的差距。又比如,雖然花幾千萬元未必收得全一個朝代的各式瓷器,卻可用有限的資金搜集到一套頗具規模的系列品種,如唐代水盂、宋代青白釉瓷、歷代瓷權、清代粥罐等,還有人很有見地專門收藏帶文字的器物。這樣的收藏盡管少了財大氣粗的派頭,但就每件藝術品是一段歷史與文化信息的載體而言,除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外,并不缺少讓人心跳與驚喜的樂趣。若再添一份鉆研,呈現在世人面前的一套單項系列品種的文化含量,足可抵得上數十倍于它昂貴的單件器物,而且,于操作上也方便容易。
瓷器的品質決定了它的價格,自然就不同于煙標、火花。可以這么說,如果把代表了民族文化的各種質地藝術品比喻成一棵大樹,陶瓷無疑是這棵參天藝術之樹的精華部分,甚至可理解成這棵樹的主干。世界藝術界公認陶瓷為中華民族偉大創造的道理,大概也基于此。
明代成化雞缸杯
目前陶瓷的價格還有相當部分仍處在低谷,遠沒到達應有價位。我們知道,明代成化雞缸杯在萬歷朝時值錢10萬,說句笑話,“文革”時可能會有人白送給你,你未必一定會要。就在10年前,有人僅掏2000元就買到了一套清代康熙青花12月花卉杯,這套杯子在1994年的香港拍賣成交價是228萬港元,而五彩的在1996年飆達500多萬港元。以前,由于種種原因,又處在短缺經濟時代,造成文明錯位。那時,被這個運動那個運動和油鹽醬醋米已搞得顛三倒四的炎黃子孫,根本無暇顧及祖上留下的一杯一碗,當然更談不上有認識與欣賞這份文化遺產的閑情逸致。近10年,物質基礎的不斷富足才讓精神生活變得重要起來。可以預見,過上幾年或10年回過頭來看,如今的昂貴不免仍屬童話里的故事。經濟起飛后韓國在國際上高價回收其高麗時代青瓷是一個例子。中國有十多億人,只要三口之家想要上一件來點綴生活,流散在國外的所有中國瓷器恐怕全部回歸也不夠。這一天,已逐日向我們走來。國人現在經常滿懷豪情討論小轎車與出國旅游,說明中國百姓是到該全面領略現代文明真諦的時候了。不過,從貼近生活與文化的角度來看,藝術品收藏同樣是文明人應當予以充分重視的項目,而且,是一種更為聰明的消費和投資抉擇。
窮苦了幾輩子的中國人失去了太多的機會,稍稍有點錢,冰箱彩電的擁有量就占據了世界首位。也有人不動心的,上述一套杯子的擁有者便是其中一位,說明還是有很多很冷靜的人。馬未都的第一件藏品據他在《馬說陶瓷》一書中透露,是1982年用準備買彩電的1600元買的鈞瓷掛屏,盡管現在價格比一輛桑塔納轎車要貴的這件四扇屏(用鈞瓷碎片鑲成的扁形掛屏),在當時換一個人去買只須400塊,多出的三倍錢簡直是冤枉的。然而,由此而起步成為瓷器收藏家的馬未都,從中得到的恩澤亦無價。勿庸置疑,他的收藏品讓人更能領略現代文明的真諦,而且,他推后了一段時日才看上的彩電不只尺寸大、色彩好,還捎帶了事業和自尊。
理論與實踐決定了收藏質量。現在可讀到的書很多,還是那句老話,馮先銘的《中國陶瓷》、耿寶昌的《明清瓷器鑒定》為必讀之書。前者學術性很強,是啟蒙指導書;后者實用性較強,是實踐工具書。釋疑類的《簡明陶瓷詞典》、《中國古代瓷器鑒賞辭典》則屬須臾不可或缺的辨識字典。此外,辨偽類的《珍寶鑒別指南》、品位類的《中華文物鑒賞》可作為提高班的讀本。文物市場的出現造就了一大批國內收藏家。事實證明,收藏愛好者只要文化修養與心理素質沒有偏差,肯在書本上下工夫,又敢于實地作戰,3年下來的實物積累基本上會有個規模,而真才實學方面的提高則足以抵得上大學文博系本科生水平。
近10年,文物市場在全國陸續出現,充實了文化生活。在這之前,你想買,文物商店恕不接待,而想賣,卻是出奇的低價。所以,在幾乎不存在交易市場的情況下,自然不存在沖著暴利而來的新作贗品。現在,雖然什么都有,假的卻比真的要多得多,這和3年前相比也有很大不同。但有兩種類型的真件比例還是比較高的,一是破殘器,一是較多存世量的陶器、青白釉器、民國件。有心者可把重點放在破損器和青白釉件上。當然,眼力好、運氣也好,各朝完美的精品仍然會碰見。倘若能把準市價行情,又有經濟實力,甚至還可試著到文物商店、拍賣行去撿“漏”。
殘損件在初學階段是肯傳授學問的“老師”,就在收藏成熟階段有些也屬不可多得的標本。這類器物,有的傷殘系歷史磨難與自然力的變故而留下的疤痕,作為收藏歷史,它本身就是滄桑歲月的見證。另一些雖殘猶美的古陶瓷器則會給人以更為刻骨銘心的震顫與感受,有如讓人面對斷臂女神維納斯。殘缺美反映出的實際是欣賞者的心靈美,是立足于收藏者超凡脫俗個性基礎上的一種藝術升華。目前,市面上的許多破損器價格低廉到與贗品幾近同價地步,這是狹隘的世俗偏見緣故,但也為初學者打開了入門之路。其實,國外一些大博物館里的許多殘器都堂而皇之展出,哪怕少了半個身子或者只剩下一個頭部,并沒讓人感到有什么不妥的地方,也不乏贊美的駐足者。不知為何,我們的這份家當就大得需如此擺譜,尤其一些省市縣的博物館寧可寒酸得空空如也,卻不見有足可說明時代征貌的破損器亮相。
當今收藏需補這個缺,要善于去發現埋沒在傷殘古瓷中的一些非常珍貴和極具文物價值的佳器、孤品。這也是一種超前意識,從發展趨勢看,過上若干年,殘損件也會物稀,也會昂貴,因為,文物有個特征,它不能再生產,只會越來越少。收藏就是留住它的一種活動。
宋元青白釉司空見慣,但在收藏和研究上仍有潛力可挖。譬如,青白釉瓷的外觀和內涵以及釉的名稱是不是反映了宋人所追求的一種人生觀:清清白白為人為官,世界多美好。一種釉色那么長時間受人喜愛乃至受現代文人的青睞,是不是與它釉質所顯示出的冰清玉潔的品性有關。這些以前似乎沒見有人往深層去探討,而這些文化內涵的實質正是青白釉瓷的精魂。有了這個底,那么,凡以后見到胎白釉潔且釉澤晶瑩透澈的青白釉瓷就可心明眼亮地擇優收藏了。因為,體現出宋人思想境界的器物必屬景德鎮湖田窯的精品。
陶瓷器收藏,并非外行者不能接近、不能深入。步子踏得實,又有一顆平常的心,琢磨二三年后,你也能積累頗豐,甚或,執著成一番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