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西交民巷懋業銀行大掌柜、著名古瓷收藏家沈吉甫,收藏30余年,珍藏了1,000余件名貴陶瓷,然而,他卻因沒有一件“古月軒”琺瑯瓷而深感遺憾。1932年,因奸商做局,沈吉甫買了一件民國時期高仿的“乾隆官窯琺瑯彩蒜頭瓶”,在得知上當后,他一怒之下將贗品摔得粉碎,這便是后來古玩界熟知的“八萬元聽一響”。琺瑯瓷究竟有怎樣的魅力,讓古今收藏家癡迷不已,讓市場為之瘋狂?本文通過香港蘇富比2013年春拍的康熙御制胭脂紅地琺瑯彩蓮花圖盌這件作品,解密神秘的琺瑯瓷,分析其市場行情及走向。
清乾隆御制琺瑯彩杏林春燕圖碗
在清代政治、經濟為強盛的康雍乾三代,琺瑯彩瓷遠渡重洋,在中國落地生根并走向繁榮,成為嘆為觀止,今人仍舊不可企及的御窯瓷器精品。
回調中的明清官窯瓷器
在今年蘇富比春拍中,受關注的當屬香港著名收藏家張永珍所藏的“康熙御制胭脂紅地琺瑯彩蓮花圖盌”。這件直徑僅為11厘米的小碗,碗口外撇,盌壁內收,胎質潔白,釉料純凈,在胭脂色地上,以艷麗的色彩繪制了蓮塘景致,藍倚青綠,粉伴黃白,畫中蓮葉或蜷展,或枯殘;荷花或含苞,或綻放,婀娜多姿,意雅趣真。底書“康熙御制”雙行四字藍料楷書款,外罩雙方框,字體工雋挺拔,圈足邊沿修理規整。專家考證,該件蓮花圖盌當屬宮外御窯廠拉坯修胎,宮中御作坊繪圖敷色,先后兩次入窯燒制而成,成為景德鎮官窯與紫禁城造辦處親密合作的見證。
蘇富比亞洲區副主席仇國仕在拍前曾介紹,這只盌所繪蓮塘景致的圖樣是獨一無二的,未見類似的盌器著錄于冊,該件瓷器也印證了康熙御制瓷器“每品皆屬獨一無二之作”的說法。正因為如此,康熙御制胭脂紅地琺瑯彩蓮花圖盌成為蘇富比春拍中國瓷器及古代工藝品版塊主推的重器,也是此次春拍預估價高的作品——預估成交價達7,000萬港元。
4月8日,康熙御制胭脂紅地琺瑯彩蓮花盌專場拍賣在眾人期待下舉槌,然而,實際競拍情況并未如事前預估的那么樂觀。該件作品以4,000萬港元起拍,在經過情緒并不高昂的競價之后,終以6,500萬港元落槌,低于此前的預計成交價。對此結果,很多業內人士表示,這一價格遠未達到之前期待的價格,甚至未達到應有的市場價格,有人還稱其為“揮淚咬牙大甩賣”。也有藏家認為,這一價格表明當前的市場對明清官窯瓷器的承受力仍顯疲弱,“瓷器的買家算是撿了大便宜”。
盡管如此,該件蓮花盌在市場上的升值神話仍舊讓人嘆為觀止。這件原本為倫敦藝術商 Bluett and Sons擁有的瓷器,在1983年香港蘇富比10周年拍賣專場上,首次出現在香港市場,在當時以52.8萬港元成交,為香港大藏家張宗憲收入囊中。此后,在1987年的“天民樓藏瓷”、1993年的“‘云海閣’重要中國瓷器——張宗憲珍藏展”中均有出現。1999年,該件作品再次出現在香港佳士得拍場上,以1,212萬港元成交,輾轉至張宗憲妹妹張永珍手上。歷時40年,該件瓷器幾經轉手,已從初的52.8萬港元上漲至今日的7,400萬港元,漲幅高達140余倍。
拍賣之后,本件瓷器的競得者——香港古董商、“永寶齋”創辦人翟建民與香港蘇富比中國瓷器部門主管仇國仕手捧這件作品,同臺亮相,展示這件歷經名家遞藏的御用瓷器。翟建民也對外表示:早在1983年,這件瓷器第一次出現在香港拍賣市場時,他就已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然而,50萬港元對當時的他而言,并非小數目;1999年,康熙御制胭脂紅地琺瑯彩蓮花盌第二次出現在市場上,翟建民參與競拍,出價到800萬港元后放棄,再次與這件瓷器擦肩而過。14年后,當得知蘇富比將從香港藏家張永珍手上征得這件作品,并于春拍上拍時,他終抓住了這次機會,競得作品。在拍賣之前,翟健民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表示,作品的終成交價可能會在1.1-1.2億港元左右。在市場仍舊處于回調的行情下,翟建民以遠遠低于之前預估價的7,400萬港元競得這件瓷器,終于圓了他積在心中30年擁有這件瓷器的心愿。
拍賣結束后,資深中國古代藝術品投資鑒賞顧問梁曉新對這一結果評價道:這件康熙琺瑯彩小碗屬于頂級的清官窯瓷器,若按照2010年或2011年的市場行情而言,成交價應該是在1億港元以上,但實際僅僅勉強以6,500萬港元落槌,說明高端拍賣市場目前的承接力相當有限。“以康雍乾三朝燒制的琺瑯瓷來說,它們所代表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其實是無法真正用錢來衡量的,也就是說,它的價值沒有可比性,沒有上限。”
北京永樂拍賣瓷器及中國工藝品負責人戴岱則認為蓮花盌成交價格合理。“雖然是琺瑯彩,但沒有御題詩,也不是清宮檔案可查宮廷如意館知名畫家所繪,屬于琺瑯彩系列中普通品類”,相比而言,目前成交價是合理的,這一成交結果也顯示了瓷器市場現狀理性、成熟。
彩瓷中的皇后
琺瑯又稱拂郎、佛郎或發藍,屬于一種玻化物質。琺瑯可運用在不同材質的胎體上,與瓷器有關的琺瑯工藝稱為畫琺瑯,即在已燒好的素胎上涂彩料作底,加繪紋飾,再經爐火二次燒制而成,一般稱為瓷胎畫琺瑯或琺瑯彩瓷,簡稱琺瑯彩或琺瑯瓷,后人也俗稱“古月軒”。畫琺瑯制作技法起源于15世紀中葉,盛行于比利時、法國、荷蘭三國交界處佛朗德斯地區。15世紀末,法國里摩居因其制作內填琺瑯工藝見長,發展成畫琺瑯的重鎮。16世紀,隨著東西方貿易往來加速,尤其是康熙朝平定臺灣,禁海開放后,西洋制品開始涌入清朝,畫琺瑯也由廣州等沿海港口傳入中國,在當時被稱之為“洋瓷”,宮中則稱其為“廣琺瑯”。
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清宮聘請法國畫琺瑯藝人陳忠信來京,在內廷指導燒造畫琺瑯器,之后,郎世寧、王致誠等西洋傳教士也間接參與到琺瑯瓷的制作中。在中外工藝師的共同努力下,清宮造辦處琺瑯作經過多次試驗,熟練掌握了金屬胎畫琺瑯燒制技術。同時,造辦處琺瑯作還嘗試將畫琺瑯的技法移植到瓷胎上,在經過不斷嘗試之后,終于產生了瓷胎畫琺瑯,即流傳至今的琺瑯彩,并生產出一大批具有濃郁宮廷韻味的琺瑯彩,在樣式、圖案上擺脫西洋風格影響,發展出具有中國風格的琺瑯彩瓷。
琺瑯瓷的興盛,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的個人喜好密不可分。在皇帝的關照下,琺瑯彩深得其他種類瓷器難以企及的待遇。琺瑯瓷在雍正朝日臻成熟,乾隆期達到頂峰,成為皇家獨享的珍玩,被后世譽為“官窯中的官窯,絕版的宮廷藝術品”,因其鮮艷的色彩,也被譽為“彩瓷中的皇后”。《陶雅》就講到:“雍正窯極精之脫胎瓷畫有四絕焉:質地之白白如雪一絕也;薄如蛋殼口噓之而欲飛,映日或燈光照之背面能辨正面之筆畫彩二絕也;以極之顯微鏡規之花有露珠,鮮艷纖細蝶有茸毛莖莖豎起之三絕也;小品而題極精之楷篆各款細如蠅頭四絕也。”
據統計,原清宮收藏的康雍乾三朝琺瑯彩瓷器共計400件,每一件或兩三件盛一木匣,匣內糊囊,匣蓋上刻填色品名,標明“瓷胎畫琺瑯”。史書有載:“宮中瓷胎畫琺瑯,自乾隆三年九月始,陸續配制楠木匣,匣內糊囊,珍藏在乾清宮”,可見乾隆帝對瓷胎畫琺瑯的寶愛之極。
然而,由于琺瑯瓷制作成本高、燒制難度大,琺瑯彩生產需要強大的經濟能力作為后盾。加之皇室獨攬琺瑯彩的燒制工藝和使用權,技法和制作工藝很難流傳到民間。因此,隨著清朝的衰落,琺瑯彩的制作工藝也逐漸失傳,盛極一時的宮廷琺瑯彩制作方法走向消亡。
從清宮流傳下來的琺瑯瓷,在1933年故宮文物南遷過程中,300多件被運往臺灣,后來入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另外40件現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而零散收藏于世界各地博物館和私人藏家手中的琺瑯彩則是晚清流散出宮或被英法聯軍掠走的。
琺瑯彩現,必見天價
20世紀80年代,琺瑯彩瓷拍賣市場由西方轉到東方,進入香港市場。1985年5月21日,一件清乾隆御制琺瑯彩杏林春燕圖碗出現在香港佳士得拍場上,估價為70-100萬港元,終以110萬港元被張宗憲競得。琺瑯彩瓷首次邁過百萬港元大關,拉開了琺瑯彩瓷高價成交的序幕,也為此后琺瑯彩瓷屢創天價奠定了市場基礎。
進入1990年代,琺瑯彩瓷出現在市場上的數量仍舊有限,但其成交單價卻急速上升,出現多件千萬港元以上的作品。1997年,一件清乾隆黃地開光琺瑯彩山水紋碗在香港蘇富比以2,100萬港元成交。1999年,一件清雍正琺瑯彩月季綠竹詩意小杯在香港佳士得以1,784萬港元成交,香港藏家莊紹綏將其收入囊中。
在此之后,琺瑯瓷延續千萬元的升級跳,屢屢創下天價。2002年,一件清雍正琺瑯彩題詩過枝梅竹紋盤以3,252.4萬港元成交;2003年10月26日,一件清乾隆御制“古月軒”琺瑯彩內佛手果子外花石紋題詩盌在香港蘇富比又以2,918.2萬港元成交。
2005年,在香港蘇富比拍賣場上,翟健民受托以1.15億港元競拍下清乾隆御制琺瑯彩“古月軒”題詩花石錦雞圖雙耳瓶,而這件琺瑯彩瓷在1975年倫敦佳士得拍賣成交價僅為1.6萬英鎊,30年后,其價格漲幅高達300多倍。
琺瑯瓷的天價神話誕生在其后一年。2006年11月28日,在香港佳士得拍賣場上,張宗憲收藏清乾隆御制琺瑯彩杏林春燕圖碗出現在市場上,據其上次購入時間相差21年。終,該件瓷器以1.51億港元的高價成交,比高估價高出7,000多萬港元,創下當時琺瑯彩拍賣的世界紀錄。相比1985年香港蘇富比110萬港元的成交價而言,價格翻了130余倍。
2007年,在中貿圣佳拍賣公司出現一件原清宮內務舊藏的清乾隆琺瑯彩榮華富貴燈籠尊,該件作品終以8,400萬元成交,成為迄今為止內地市場上成高價高的清代琺瑯瓷。此外,北京翰海、北京保利、北京匡時、北京華辰等拍賣公司都有出現精品琺瑯瓷。
2010、2011年也成為琺瑯彩瓷隨中國藝術品市場高漲再次踏步上前的時機。2010年,香港蘇富比秋拍出現一件清乾隆御制琺瑯彩“祥云瑞蝠”開光式“四季花卉”圖紙搥瓶,以大幅超過估價的1.4億港元成交,再譜琺瑯瓷的億元神話。
2011年4月7日,在香港蘇富比舉行的“玫茵堂珍藏—重要中國御瓷選萃”拍賣會上,預估價為1.8億港元的清乾隆御制琺瑯彩“古月軒”題詩“錦雞花石”圖膽瓶成為專場焦點,若能順利成交,將刷新清宮廷官窯的世界拍賣紀錄。然而,備受關注的這件瓷器卻流拍,但隨后買家就通過私下洽購的方式,以兩億港元將這件瓷器買下。而在1997年香港蘇富比秋拍中,“玫茵堂”主人是以992萬港元將其購得,相隔14年,增值約20倍,由此可見琺瑯彩瓷巨大的增值空間。
在其之后,香港佳士得也有一件清乾隆藍地琺瑯彩雙龍蓮紋碗上拍,作品估價1,000-1,500萬港元,終成交價高達6,002萬港元。與此同時,小件琺瑯瓷也取得不俗成績,2011年11月23日,香港邦瀚斯舉行的“瑪麗及莊智博鼻煙壺珍藏”專場2取得巨大成功。在這次拍賣上,景德鎮官窯制,黑書“乾隆年制”篆款的“瓷胎畫琺瑯葫蘆形鼻煙壺”估價200萬港元,終拍賣價超過估價的4倍多,以838.4萬港元成交,創造了瓷胎畫琺瑯鼻煙壺的世界紀錄。
2012年11月28日,在香港佳士得舉行的秋拍上,3件乾隆時期的珍罕琺瑯瓷不負眾望,成交總額超過1億港元。這3件琺瑯瓷珍品均出自美國著名收藏家英斯利·貝萊爾。其中包括一對唐英監制的乾隆早期彩繪搖鈴尊,分別以3,426萬港元和3,538萬港元被著名英國古董商Littleton&Hennessy收入囊中。而另一件僅高6厘米的乾隆料胎畫琺瑯四老圖小筆筒,也以4,882萬港元的高價成交。
近年來,清宮琺瑯彩器物在拍賣場上的價格一路攀升,令人側目。粗略統計,目前公開的25件億元中國藝術品中,琺瑯彩器就占據了5件之多。難怪有人推論“收藏一件確切無誤的雍乾琺瑯彩瓷器,等于在玩一場勝算十足的游戲”。
未來市場主流
作為清代宮廷藝術品中工藝繁復、燒制精美、傳世稀少、藝術成就高的御制瓷器品種之一,琺瑯彩瓷在康雍乾三朝皇帝督促下,匯集當時優秀的畫師和匠師燒造而成,燒成的數量非常少,絕大部分又珍藏在兩大故宮中,能在市場和私人手中流通的“開門”琺瑯彩瓷非常珍貴稀少,也是全球各地收藏家們夢寐以求的珍品。民國初年,景德鎮曾仿制一批琺瑯彩瓷,雖技藝高超、幾可亂真,但仿品是用粉彩與料彩混合,并非真正的琺瑯彩瓷。難怪有藏家表示,康雍乾三朝燒制的琺瑯瓷所代表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無法用金錢衡量,其價值沒有可比性,沒有上限。
從目前成交結果來看,琺瑯瓷高價拍品基本都出現在香港,國際化的香港拍賣市場,明清官窯瓷器已成為主角,這也是蘇富比和佳士得40年精心培養出來的市場,擁有一大批國際化的忠誠客戶。業內人士均認為,明清官窯瓷器,尤其如琺瑯瓷這樣的頂級官窯瓷器,在過去、現在和未來,仍會成為香港市場的主流。
正如翟健民所言,正是由于琺瑯彩瓷的稀缺度,琺瑯瓷成為目前陶瓷價格上佳的器物,明天、后天它永遠都會穩坐在中國陶瓷價格的上佳上。“依據藝術品市場的經濟規律來判斷,琺瑯彩瓷的市場前景一片光彩,不論其他瓷器品種行情如何,琺瑯彩瓷今后依然會受到藏家的追捧,市場仍會非常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