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是中國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是繼唐代邢窯白瓷之后興起的又一大瓷窯體系,為邢窯的后繼者,創燒于唐代中后期,這一時期到五代的定窯瓷器,較為粗糙簡單,處于向精瓷過渡的階段。
唐代邢窯白瓷
唐代定窯白瓷
這一時期的定窯專燒白釉、黃釉瓷,產品特征大體和邢窯相同。從窯址出土的瓷片標本看,唐代中后期的定窯白瓷胎色雖仍較深,胎質和釉色差異大,需施化妝土提高白度,但胎質堅硬細膩,其高檔產品甚至已接近或達到了精白瓷的水平。這為后來定窯取代邢窯,成為北方新的白瓷中心奠定了基礎。
唐 定窯白釉碗
定窯黃釉瓷片
但在五代中后期,定窯白瓷出現了一次根本性的飛躍。所燒瓷器不再施化妝土,胎、釉呈現出精、白薄的特征。有些器物的白度甚至超過了邢窯的細白瓷器。
晚唐 定窯白釉大碗
故宮博物院收藏有一件五代時期的“定窯白釉刻‘易定’銘碗”,胎體較薄,胎質細白,內外施白釉,釉面瑩潤。由此可知,這一時期,定窯燒制精白瓷的技術已完全成熟,產品胎體潔白,瓷化程度高,不再施化妝土,產品白度逐漸超過邢窯的細白瓷器。釉色及釉面質量雖仍不夠穩定,但光亮瑩潤、釉色潔白者占多數。
五代 定窯白釉刻‘易定’銘碗
科學數據表明,五代的定窯白瓷胎、釉的質量達到了歷史頂峰,其品質遠遠高于宋、金。這一時期,定窯采用匣體仰燒法,瓷器在還原焰中燒成,釉色純白或白里泛青,而且薄胎白瓷普遍具有較好的透影性。
五代定窯白瓷釉色
五代定窯白瓷透影性
早期的定窯由于是以木柴為燃料,并在還原焰中燒成的,因此它的白度很高。考古工作者在發掘定窯時,發現五代時期的燒還原焰的柴窯一座。唐后期及五代的定窯白瓷是用還原焰燒成,北宋和金代的白瓷是氧化焰燒成,故白瓷的呈色有明顯的差別。
五代 定窯白釉瓷碗
同時,因為是一匣一器的仰燒,器物外壁滿釉,底足無釉。為避免坯體與窯具粘合,以石英沙粒墊隔,因而器物的底部近釉處往往粘有石英沙粒。
五代定窯白瓷底部石英沙粒
這一時期的器物成型以拉坯為主。對仿金銀器制作的三角、四方、五方、八方、橢圓、折腰等形狀的器物,除了圈足部分外,還采用內模壓印的方法。因而器里平滑,器外部往往有凸凹不平的現象。但圈足窄仍然留有明顯的削棱痕跡。
五代定窯白瓷圈足削棱痕跡
可以說,把握好這幾點,就把握住了晚唐五代的定窯白瓷鑒定方法。
我們今天收藏者認為,現今它的標準就是刷絲痕和淚痕,但是在這里,我要提醒一下真正的在晚唐五代刷絲痕淚痕很少,很少,不是鑒定它的唯一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