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彩陶瓷是指用金銀裝飾在陶瓷器上,用以增加美感與品級的一種陶瓷裝飾技術。
狹義的金彩是指將金屬或黃金粉經膠類調制涂在陶瓷表面的裝飾風格,廣義包括化學金彩及銀彩裝飾的瓷器。
陶器是人類發明較早的生活用品,距今已有兩萬年歷史。黃金最早由蘇美爾人發現,已有近五千年的歷史,銀則緊隨其后被人們發現。這兩種金屬由于礦藏量少成為人類最珍貴的金屬之一,特別是黃金不氧化的特性,使之成為貨幣體系中的硬通貨。
在新石器時代陶器占主流的社會中,陶器裝飾主要是彩繪與雕刻。進入夏商周時,青銅、漆器、金銀器成為社會貴族階層主要用品。陶器衰落了,但它成為民間主流用器。漢代以后,瓷器漸漸成熟,最遲在魏晉時期,瓷器開始進入貴族階層,作為日常部分生活用品使用。至唐代,隨著越窯等秘色瓷、官用瓷的盛行,成為官府、宮廷等貴族喜愛的新高級工藝品,代替了一些傳統的漆器、金銀器等。
這時,中國出現了最早用金銀裝飾的陶瓷器,以彰顯物品的高貴。在法門寺地宮的秘色瓷就發現了用金、漆裝飾的碗,唐代的貴族墓出土的陶俑上,也發現有用金彩繪制的高級陶俑。自此之后,金銀彩裝飾的陶瓷歷代皆有流行,而且技術上日益成熟。有用金箔粘接的,有用金片包口、包底直接裝飾的,有用金粉、銀粉調膠粘花、彩繪的。中國古陶瓷宋以前至漢代為原始金彩裝飾階段,此階段裝飾方法有三:
一、金銀片裝飾工藝
二、金箔貼金裝飾工藝
三、金物裝飾工藝
唐代金銀裝飾以法門寺地宮秘色瓷為例,其中一碗以銀鎏金為裝飾,碗外壁飾以花鳥紋,碗口鑲銀扣。這是已知最早的瓷碗鑲口工藝。唐代描金工藝目前僅發現在陶俑身上,這里陶俑制作工藝高超,器型也較大,藝術水平通常高于常品,皆為貴族墓所出。目前,未見唐代有瓷器描金粉實物,也可能在墓土中脫落,因描金工藝燒成溫度低,僅600-800℃,長期入水、入土容易脫落。至遲在五代時期,已有在瓷器上發現描金工藝,這類瓷器檔次很高,多為宮廷貴族使用,目前發現有五代耀州窯天青釉描金碗。
中國歷史上金彩瓷器最盛行的是清代、民國,官方民間普遍使用。描金陶瓷品種繁多,歷史上可化為兩個重要時期,一是早期元代以前(含元代)的金彩瓷器,二是晚期元以后的金彩瓷器(不含元代)。
早期精彩瓷器裝飾原料皆為真金、真銀制作工藝,為珍貴期。晚期金彩工藝是以化學原料為主的裝飾工藝,我們稱為“普通期”,此期產品為社會大眾廣泛使用,日用瓷很多采用這種工藝,物美價廉,其珍貴性與珍貴期不可同日而語,已成為大眾極為普通的商品,甚至成為低級商品(宮廷真金工藝除外)。早期金彩瓷器存世稀少,有的窯口存世鳳毛麟角,如定窯、山西窯等皆成國寶。稍多的僅有宋代武夷山遇林亭窯,這也是本書敘述的重點,世界各大博物館也僅有日本幾家博物館藏有數件定窯金彩瓷器,國內各大博物館罕有收藏。
除北京正陽美術館外,福建武夷山博物館收藏有12只,皆被定為一級文物,并由央視國寶檔案做了專欄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