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碧珊生于1874年,卒于1930年,享年56歲。其成名較早,為景德鎮瓷上肖像畫創始人,他不僅開瓷板肖像畫之先,而且最早使用九宮格放大繪制肖像。20世紀20—30年代以畫魚藻為主,并大膽借鑒吸收東洋畫技法,形成獨特風格,在景德鎮享有“魚王”美稱。“珠山八友”中他去世最早,留下作品不多。
鄧碧珊文學藝術修養頗深,詩書畫俱佳,在當時的陶瓷美術界屬頗有才學者,深得景德鎮繪瓷藝人的敬重。王琦早期繪瓷像即由鄧碧珊傳授,并執弟子禮向鄧學習書法詩詞,在“珠山八友”中論書法藝術,鄧碧珊乃首屈一指。鄧碧珊雖為清末秀才,授業于傳統儒學,但他思想活躍,很能接受新生事物,具有首創精神。他不僅開瓷板肖像畫之先河,還不囿于傳統的中國畫手法繪瓷,大膽借鑒吸收日本東洋畫技法,這在當時的陶瓷美術界,可謂是獨辟蹊徑。1928年,鄧碧珊加入由王琦發起的“月圓會”,系“珠山八友”最早的成員。
筆墨(料)特征
鄧碧珊早期以炭精擦筆畫法繪瓷像,留下作品不多。近些年也有少量仿鄧碧珊早期瓷像畫的贗品出現,從筆墨技巧來看,鄧氏之瓷像畫借鑒了東洋畫精于描摹的技法,層次細膩,筆畫精微,有較高的工藝技巧。而模仿品多是黑白層次差別較大,人相五官刻意畫得“深入”,反而使形貌神態呆滯,常出現死板僵化之弊。由于瓷像畫工藝性很強,筆墨特征相對缺乏個性化,因此在鑒定鄧氏早期瓷畫像作品時,要多從胎釉方面去分析,因為鄧氏畫瓷像是在民國初期,當時的胎釉特征是造假者難以模仿的。
鄧碧珊在20世紀初,以瓷上肖像畫的技法,畫過一批墨彩風景瓷板畫,如《福建金山塔》、《四川三蘇故宅》等。此類作品存世雖少,但也魚龍混雜。鄧氏墨彩風景瓷板畫的筆墨特點是:屋舍以艷黑單色描繪,細致部分用篤筆篤勻,可細膩地畫出復雜的形象和細節豐富的濃淡層次,嚴謹精致。而模仿品擦拓的層次單薄,在表現物體的形象和細節豐富的濃淡層次方面多有欠缺。另外鄧氏作此類風景畫時,屋頂瓦楞以扒筆扒出,手法嚴謹精致,筆路穩健,深淺適度,而模仿品筆路飄浮,輕重不齊。
仿鄧氏之贗品,大多是他的“魚藻圖”。鄧氏20世紀20—30年代以畫魚藻為主,他的魚藻畫將中國畫筆墨意趣與日本繪畫技法相結合獲得成功之后,又融入肖像畫的細膩風格,堪稱匠心獨運。從筆墨特征來看,鄧氏的魚藻瓷畫,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鄧氏畫水藻以艷黑勾描,色料有深有淺,有濃有淡,一叢一叢相互交疊,層次豐富又不雜亂,而模仿品的勾描平均,少復筆,水藻穿插概念刻板,勾描之筆韻不具鄧氏個性,尤其是起落筆法與鄧氏之差別一看便知。
二、鄧氏畫水藻好用水綠在施有玻璃白的粉底上進行濃淡積染,講究深淺變化,而模仿品水藻染色時玻璃白打底淡薄,故染色層次少,顏色單薄,沒有重疊層次,少厚重感。
三、鄧氏畫水藻染色時注重冷暖變化,水藻的中心部位和密集處染色以大綠之類的冷色調為主,從水藻中心部位到邊緣處,漸次由大綠過渡到草綠或赭綠的暖色調,而模仿品往往在色調方面,難以做到如此微妙之變化。
四是鄧氏的“魚藻圖”上總是兩三尾游魚,魚背色調黑重,漸次向魚腹處淡去,層次微妙。然后在料色未干之時,以點畫之筆穿插畫魚鱗,細膩之致,奪造化之工,得其形也得其趣。曾有人問其畫魚秘訣,他一言以蔽之:“游而不散。”而模仿品所畫之魚少精微層次,并用扒筆剮畫魚鱗,以后人畫魚之法硬套在仿鄧氏的作品上,張冠李戴。
五是鄧氏的魚藻圖上總是數點浮萍,不事波濤,也無瀲影,厚不因多,薄不因少,筆精墨妙。而模仿品不甚經意,少而無韻,疏而無神。如以模仿品與書中鄧氏作品真跡對比,以上幾點一目了然。
題識印款
鄧氏工書法,以篆隸為佳,行書規整遒勁,章草涵韻很足。王琦也曾執弟子禮向其學習書法。作品題款以隸書、行書為多,格式規范,書體個性突出。
常見落款為:“鐵肩子鄧碧珊畫于珠山客邸”、“鐵肩子鄧碧珊畫意”、“鄧碧珊畫于珠山”、“鐵肩子碧珊”、“碧珊寫于珠山之南軒”等。
常見印款為:“鄧氏”、“碧珊”及別號“煙波釣徒”、“小溪釣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