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器的仿古之風,自宋代就已盛行。仿古的目的,有些是出于尊古法祖,傳承發展前輩陶瓷技藝;有些是出于當時社會各階層人士的個人喜好,按需而仿;有些則是出于純粹的商業目的,仿而牟利。
鑒定古陶瓷,一般有四大任務:辨真偽、斷窯口、定時代、評價值。四項任務的首要是辨真偽。古陶瓷真偽的鑒定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一種是傳統的經驗鑒定,另一種是應用現代科技手段對古陶瓷進行鑒定的科技鑒定。第三種就是物質自然老化痕跡的微觀鑒定。以下就這三種鑒定方法進行簡要分析:
一、傳統經驗鑒定的分析
所謂傳統經驗鑒定,是指鑒定者在長期的古玩鑒定實踐中,依據個人所積累的經驗,通過眼看、手摸、耳聽、鼻聞等感覺器官,對器物進行鑒別的行為過程,包括“六看”,即看胎、看釉、看色料、看器形、看紋飾、看款識。因此,傳統經驗鑒定俗稱“眼學”,又稱“目鑒”。
傳統經驗鑒定作為一門人文社會科學,它是依據“標型學”,采用排比類推、考證等方法,找出被鑒器物在器形、釉色、紋飾和款識等方面,與所謂“標準器”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由此推斷出被鑒器物的真贗,是一種定性判斷的鑒定方法。
傳統經驗鑒定,在鑒定古陶瓷的文化背景方面,其優勢十分突出,主要表現在:第一,方便、快捷;第二,能夠對古陶瓷的人文社會屬性作出比較準確的判斷,如被鑒器物的生產時代、窯口、器形、釉色、紋飾及其歷史文化價值、藝術美學價值、科技工藝價值和市場經濟價值。但是,人的肉體器官作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手段,帶有許多自然的、也就是天生的局限性。憑借人的感覺器官,不可能深入觸及到古陶瓷內部的微觀層面,從而對其進行正確的認識與判斷。就如同人的眼睛看不見物體內部分子運動的情況,分辨不出血液里的紅血球、白血球;用人的鼻子聞不到潛在水中的魚兒的腥味;用耳朵聽不到無線電波傳達的信息;用手觸摸大地,判斷不出地下有什么礦藏。也就是說人類天生的局限性,決定了人們在鑒定古陶瓷時,必然存在局限性。自古以來,古陶瓷的仿制者、作偽者,也正是從古陶瓷這些表面特征入手,燒制出外觀與真品相似、甚至毫無二致的仿品,以此欺騙收藏者,造成收藏者、甚至專家的誤判。
再者,自古以來,鑒定前輩們對古陶瓷的認知,往往是以個人為單位進行的。他們在鑒定實踐中,面對自己所遇到的真品與贗品,各自憑借自己的感官去認識、去鑒別,待形成對器物的初步認識后,通過分析、綜合、抽象與概括,后以記憶或文字的形式將這些特征和規律記錄下來,這就形成了經驗。這種形式的經驗是直接經驗,也正是由多個人的直接經驗構成了廣義上的傳統經驗。由于人的感覺器官存在著天生的局限性,這些直接經驗本身也就難免存在不準確、不全面、甚至完全錯誤的情況,加之歷史上遺存下來的傳統經驗,其中相當部分是通過口口相傳、師徒相授而成為了間接經驗。這些間接經驗又因轉述、傳抄的失誤,常常變了味、走了調,甚至是面目全非。而這類不準確的間接經驗又大量摻雜到傳統經驗之中,更增加了傳統經驗的局限性。
同時,我國古陶瓷燒造的歷史源遠流長,各個時代、各個地區生產陶瓷的窯口眾多。在現實生活中,某類古陶瓷既有典籍記載、又確有實物在社會中留存,但至今為止尚未發現其窯址(如五代后周的柴窯、北宋的官窯等),如果襲用傳統經驗對它們進行鑒定,則無從斷定其真偽。即使通過考古發掘已經找到窯址的器物,因其生產時間、地域、原材料的來源不同,加之生產工藝、技術的變化發展,如果按照有限的傳統經驗,特別是以某個窯口、某個時間段的數件產品作為“標準器”加以比鑒,其結果必然要把那些傳統經驗之外的器物予以否定,判斷成仿品或贗品。這種現象在當今古陶瓷鑒定中是層出不窮、屢見不鮮的。
另外,在已經確認的中國歷代古窯中,有的少則燒造幾十年,有的燒造時間跨越幾個朝代,延續數百年之久。特別是一些質量好、銷路暢的窯口,不僅規模大、產量巨,而且因為競相仿燒,形成了橫貫東西、遍布南北的龐大窯系。由于窯口分布的地域廣闊,器物胎、釉的材料來源不同、化學組成成分有別,加之各地的生活環境、文化習俗的差異,陶瓷器的造型、紋飾、制作工藝在當時就有一定區別;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變更、人員的變化、工藝技術的改進,器物特征的變化也就會更大。所以,必須承認,任何人都不可能見到同一窯口所有器物,更不可能對它們進行深入的研究,把它們的各種特征爛熟于心。也就是說,包括專家在內的所有古陶瓷鑒定者,對某一古窯口產品所積累的經驗還是不全面的、甚至是相當有限的。
還有,古代工匠在生產陶瓷器的整個過程中,從原料的采集、粉碎,到淘洗、練泥、拉坯成型、干燥以及施釉、裝飾、彩繪、裝燒等,都是憑經驗手工操作,偶然因素較多。即使在同一窯中燒出的產品,因器物在窯爐內所放位置不同,受熱溫度的高低有異,燒成氣氛把控的熟練程度有別,閉窯時降溫速度的快慢等,都會造成產品特征上的差異。所以,傳統經驗對同一窯口、同一時期產品的認識,也是存在著某些局限性的。
正因為傳統經驗存在著諸多的主觀性、片面性,所以在古陶瓷的鑒定實踐中,所犯錯誤一方面表現在將“偽”判“真”,另一方面則表現為把“真”斷“假”,甚至發展到“寧可錯判一萬,也不放過一件”的將“真”斷“假”的極端程度。
我國地下文物眾多,隨著史無前例、空前規模的基本建設的開展,加之盜掘古墓,盜挖古窯址、古遺址、古窖藏的非法活動甚囂塵上,大量的地下文物被挖掘出來。其中不少器物在歷史上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如果單純依賴傳統經驗對眾多的出土古陶瓷進行鑒定,顯然是行不通的。因為在公立博物館中,有些根本沒有類似的器物存在,專門從事古陶瓷研究、鑒定的專家們,連見都沒有見過這些東西,就更談不上對它們的研究。
雖然,傳統經驗鑒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我們堅持認為:科學的經驗鑒定是任何時候都不能偏廢的,也是任何先進的科學儀器所無法替代的。
二、科技鑒定方法的分析
科學技術鑒定,就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對古陶瓷進行分析、鑒定的方法,又稱“科鑒”。目前,按照它們所依據的理論又可歸納為三類:第一,依據化學理論的有“元素成分分析法”;第二,依據光學理論的包括:“激光拉曼光譜儀分析法”“能量色散型x一射線熒光譜儀分析法”“可移動式實體顯微鏡和不可移動式電子顯微鏡”;第三,依據物理化學理論的有:“中子活化分析”“電子探針”“原子吸收光譜儀”“熱釋光分析法”“電感耦合等離子體原子發射光譜”“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等。
科技鑒定方法的優勢在于:第一,能夠對被鑒器物的自然(物質)屬性作出客觀的、準確的定量分析和判斷;第二,應用范圍比較全面而廣泛;第三,有利于建立統一的行業標準。
但是,長期的鑒定實踐業已證明,其局限性也是顯而易見的。具體表現在:第一,鑒定設備的體積龐大、價格昂貴;第二,需要建立準確、可靠、完整、系統的龐大數據庫作支撐;第三,無法對古陶瓷的人文社會屬性作出判斷;第四,某些有損的測試模式會破壞古陶瓷的完整性;第五,鑒定費用高,絕大多數收藏家難以承受;第六,不能廣泛運用于社會市場,普及性差。我們在這里簡要分析主要應用于市場的“元素成分分析法”和“熱釋光分析法”
1.元素成分分析法
元素成分分析法是一種比較斷代的科技鑒定方法。
根據陶瓷器物的胎、釉成分進行比較斷代的“元素成分分析法”,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微量取樣,然后進行化學成分分析;另一種是無損輻射法,它是利用各種粒子(如電子、中子、質子)去激發受測器物的胎、釉,使其發出x射線能譜,再從譜線分析出各種主量、次量以及微量元素的含量,然后把它們與取自同樣窯口遺址的標準樣本的元素含量作比較,如果兩者相符,就可確認被測器物的窯口與年代就是標準樣本的窯口和年代;否則,受測器物的窯口和年代就不能確定。所以“成分分析法”同“目鑒”一樣,也是一種比較斷代、斷源(窯口)的鑒定方法。
不難理解,用成分分析法鑒定古陶瓷,除了設備和技術方面的因素外,鑒定結論的正確與否,完全取決于所采集的窯址的標準件,以及用大量的標準件建立起來的龐大數據庫。但是,除了少數官窯和一些著名的民窯外,標準件的采集與選定是非常困難的。這是因為,在中國近萬年的古陶瓷歷史中,同一窯系跨越的地域是十分廣闊的(例如磁州窯,就是以河北磁州觀臺為中心,包括河南的鶴壁窯、修武當陽峪窯、禹縣扒村窯、登封曲河窯,山西的介休窯、霍縣窯,山東的淄博窯,江西吉安的吉州窯,以及福建泉州窯、四川廣元窯等在內的龐大窯系),同一窯系不同產地的胎土和瓷釉的化學成分也有很大區別。一個完整的、可信賴的標本數據庫,就應該采集到所有窯口或窯系歷朝歷代、不同地方所燒制的所有產品的樣本,要做到這一點,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許多窯口早已湮沒,或者被迭壓,再也沒有采到樣本的可能。而在某一窯口或窯系完整、準確的數據庫建立起來之前,元素成分分析法鑒定的可靠性、準確性就很難令人信服。
2.熱釋光分析法(也稱“熱釋光測年法”)
熱釋光現象在300多年以前就已經被發現,1960年國外首次報道了古陶瓷的熱釋光現象。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熱釋光斷代已經在考古學和陶瓷的年代鑒定等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
熱釋光斷代不需要依靠標準器進行比較,所以它是一種絕對斷代的方法。因為陶瓷的胎和釉中含有各種各樣的礦物晶體,如石英、長石、方解石等,其中石英晶體含量大,同時又具有強的熱釋光效應。當這些晶體長期存在于自然界中時,都會不斷地吸收和積累宇宙中各種放射性物質的射線所給予的能量。而這些能量當在陶瓷燒制的窯爐內,經過900-1300℃的高溫后,會全部釋放掉,各種結晶體中的能量便歸于零,就像是把“熱釋光時鐘”重新撥歸為零;但是,從陶瓷器物燒成之日起,該陶瓷器又將重新開始吸收并積累能量,相當于“熱釋光時鐘”重新開始運轉。能量積累的多少與其燒成后存放的時間是成正比的。熱釋光測年的方法,就是通過測量陶瓷器物中所積累的輻射能量,然后計算出該器物燒成后距離現在的時間。
熱釋光測年法作為一種絕對斷代的科學檢測方法,具有一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但是它也存在著難以克服的弊端。首先,它要求在被鑒器物上鉆孔取樣才能進行檢測,這對許多珍貴文物來說,是絕對不能允許的;再者,檢測費用太高,非一般收藏愛好者所能承受。不僅如此,近些年來,人們對熱釋光測年法的準確性也提出了廣泛的質疑。僅選擇幾點加以說明:
(1)熱釋光測年法,對低溫陶瓷的檢測比較可靠,而對高溫瓷器則無法檢測或無法準確檢測。因為熱釋光測年法主要通過檢測取樣中石英、長石晶體吸收和釋放能量的情況而達到目的。低溫陶瓷燒制溫度低,所含石英、長石晶體保存較好,熱釋光取樣可得到充足含量的石英、長石晶體,因而可檢性高;而經過1300℃以上的高溫燒制出的瓷器則不同,石英晶體已經被高溫熔化而受到破壞,所取樣品會發生石英晶體不足的情況,因此也就無法檢測或無法準確檢測出古陶瓷生產的年代。
(2)熱釋光無法掌握和利用各地地質元素嚴重不同的事實,所以對不明出土地點的陶瓷器(民間收藏者所收藏的古陶瓷器基本都是不明出土地點的器物),在國際上都采用所謂“平均值”的方式,強行計量。這種不掌握實際情況的強行計量方法與直接掌握出土環境條件的測量計算大相徑庭,經常發生嚴重誤差,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3)熱釋光測試的αβγ射線的計量,是以地面上的傳世品為標準計量,其中穿透力強的^y射線對地表的穿透力是30厘米,這對地面上的傳世品是適用的。但是,出土器物只有極少數是埋在靠近地表30厘米以上,多數是埋在100厘米甚至數百厘米以下,穿透力強的γ射線也難以達到其深度,能量的儲存和測量時的釋放必然極少,熱釋光測量時,常常把這些深埋地下的出土器物,判定為50年以內的新產品,也就帶有必然性。
(4)熱釋光檢測人員無法考慮到瓷器燒成以后有第二次受熱的可能性,加之目前還不能掌握在受到100℃以上的高溫后,在多長時間內會釋放多少能量,測試結果會減少多少年。因此,凡是曾經高溫蒸煮清洗或有其他方式受熱的瓷器,熱釋光測試均不準確,有的減少年份,甚至在測試古老的器物時卻得出50年以內新物的錯誤結論。而瓷器出土后經高溫浸泡清洗,或受到某種射線照射的情況,在民間是常有的事。所以,用“熱釋光分析法”給古陶瓷斷代,其準確度要受到諸多條件的限制,存在著難以克服的局限性。
三、物質自然老化痕跡的微觀鑒定
“微痕鑒定”作為一門科學,主要是通過對事件發生后的內在或外在的痕跡表現,推論出導致這些痕跡發生的原因或過程。痕跡學是對時間的反向指證,它同“與時間有關的所有信息”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微痕鑒定是研究過程系統中各子系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發生信息傳遞、交換的規律和特點,以及研究和破譯這些信息。微痕鑒定發展到今天,已經廣泛應用于偵查、文物考古、古陶瓷鑒定等多個領域。
陶瓷是由不同的晶相、玻璃相、氣相等組成的復合體,它們的顯微結構特征都要受到陶瓷的化學成分、晶體結構以及工藝過程等因素的影響。顯微結構中包括主晶的含量、形態、大小,主晶相間的排列關系,主晶相與非主晶相的相互關系,晶相與其他礦物間的關系等。有鑒于此,現代科技便采用顯微結構技術對古陶瓷進行研究和鑒定。顯微結構分析技術就是利用光學系統或電子光學系統的設備,觀察肉眼所不能分辨的微小物體形態結構及其特征的技術。
在古陶瓷的顯微結構研究中,對其胎、釉尤其是中間層的晶相結構分析已成為常用的研究手段。針對古陶瓷這種復合多相材料而言,光學顯微鏡是一種非常實用的結構分析方法。通常情況下,在古陶瓷的胎、釉顯微結構觀察中,一般可觀察到瓷胎中的主要物相為石英、長石、云母、莫來石、鐵鈦礦物和少量的其他礦物,還有少量的玻璃相。在釉中,除了大部分的玻璃相外,通常還有少量的殘留石英、氣泡,而在某些種類的古陶瓷釉中還存在一些析晶(如鐵的氧化物析晶、鈣長石析晶等)。根據這些顯微結構觀察的結果進而可對古陶瓷的胎釉配方、原料種類、原料處理,尤其是燒結狀態等進行印證分析。例如,胎中莫來石晶體的大量出現就意味著燒成溫度較高,而胎中玻璃相的出現也是胎體燒結的重要條件。
實際上,物質老化痕跡的微觀鑒定是傳統經驗鑒定的延伸和發展,是在借助傳統鑒定在判斷古陶瓷的器形、紋飾、款識、價值等社會屬性方面有顯著優勢的基礎上,探索古陶瓷的內部,研究其內部的變化規律,和傳統經驗優勢互補,使傳統經驗鑒定插上科學技術的翅膀,更好地為研究、鑒定、保護、傳承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瑰寶——古陶瓷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