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陶瓷款識?注解為:在陶瓷的底部或其他部位,標有表明年代、窯名、人名、堂名,或者表示贊頌,祝愿等內容的文字,也有的器底或器里有某種識別性的圖案,這些統稱為陶瓷款識。
在陶瓷款識出現之前,中國古代早的款識反映在青銅器的銘文上。在《漢書·效祀志》中記述有:“鼎細小,又有款識。”其中的“款識”說:“款,刻也;識,記也。”又有人稱:“器物上的陰文為款,陽文為識。”如張士南在《游宦記聞》中說:“款為陰字,是凹入者;識為陽字,是凸出者。”還有一種說法:在內為識,在外為款。因此款識在中國的歷史之悠久種類之繁多可見一斑,而其在陶瓷上的重要性更是無可替代。
一、概述陶瓷款識的作用及其歷史發展趨勢
歷代陶瓷的款識是人類活動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接合點。在古陶瓷研究中與造形,胎釉,紋飾,燒制工藝一樣,是鑒定古陶瓷的年代,窯口,質量等方面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深入地了解歷代陶瓷款識的基本特征和規律,如款識,書寫內容及題款工藝手段,字體等,不僅可以為古陶瓷的鑒定辨偽提供科學的依據,更重要的是能從中領略到古代陶瓷款識的藝術魅力。
從歷代陶瓷器的款識了解過程中,不難看出,在不同時代,不同品類,不同窯口,不同的生產物質及裝飾與創作工藝使用用途等,其款識的內容是千變萬化的。款識除了能提供考古線索外,其本身也是一種藝術形式的體現。款識從早的偶然的工藝處理到后來成為必不可少的一種藝術裝飾手段,是隨著陶瓷本身的發展而發展的。而款識和陶瓷的結合也使得陶瓷本身的藝術價值得到升華,許多陶瓷珍品都是由它的款識來體現自身價值,這不僅是因為款識的歷史價值,也還因為它的藝術價值。因為有時候從某些角度來講,古陶瓷的價值往往更注重于藝術這一方面,而不是歷史。
在古代早期款識題款的工藝手段上,基本只有刻劃和模印兩種形式,所以這時的裝飾表現手段還比較單一簡樸。如早期的青白瓷單色釉制品大都只有采取刻、雕、劃等原始的手段題款,且毫無章法,并無藝術品位可言只不過是作為當時的一種標識。而隨著后來釉下彩(青花,釉里紅)釉上彩(五彩、粉彩、琺瑯彩、金彩、墨彩等)的出現,使款識的題款也出現了與裝飾材質和裝飾工藝相同的毛筆書寫的形式。
如釉下青花款、釉里紅款、礬紅款、胭脂色款、藍料款、金彩款等。而且這時的題款已不再是胡亂排列,而是依照其在這個藝術整體上的經營位置有規律的進行排列組合。如后來的明清兩代的陶瓷款識都出現了四字雙行或六字三行外加邊框固定的排列組合形式。所以隨著陶瓷工藝和其裝飾手段的發展,款識的藝術性及其裝飾意味也越來越濃。這體現在款識的文字字體,文字排列結構多種多樣上,而其經營位置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陶瓷款識多以文字形式表現,我國歷代文字的風格演變在瓷器上都有體現。款識不僅通過陶瓷這個媒體,表現出中國書法不朽的藝術魅力,它本身也是兩種藝術相結合產生的另一種新的藝術形式。款識文字不僅有漢字的行、草、隸、篆及各種變體文字,還有諸如西夏、波斯、西洋、滿、藏等少數民族和外國文字。
二、陶瓷款識的兩大藝術特性及兩個發展階段
作為一種新出現的藝術形式。陶瓷款識的藝術性主要體現在其書法藝術和裝飾藝術上,不過早期的陶瓷款識還沒什么裝飾效果,它的藝術品位主要還是體現在其書法藝術上。直到明代之后才出現具有裝飾性的陶瓷款識。
早期陶瓷款識的題寫部位和結構布局千變萬化,沒有固定統一的模式。明代以前多題寫于器蓋,器身、器心、器底。明以后款識的格式始見規范,除長篇題句或特殊器物個別題于口沿外,其余均題于器心和器底。而明清兩代的年款排列極有規律,字數一般為四字或六字。四字兩行,六字兩行為官窯的排列方法;六字三行的形式為官窯民窯皆有。款識的外圈常用單圈、雙圈、單框、雙框或諸如云紋、蓮瓣等圖案做為裝飾。
中國陶瓷款識的發展從東漢至今近兩千年。款識的沿革由偶然的工藝處理逐步發展成必要的步驟,隨著瓷器大量生產并日益廣泛的為人們所日用,也使款識逐步規范化和藝術化。這個過程以明朝為界分成兩個階段。
明代以前這個階段時間較長。當時由于燒制地區廣,且交通不便,不宜互相交流,款識的題寫位置,字體、文字數量和排列方式很難有基本模式,只能從所了解的瓷器種類和器物類型上,對這一階段的款識作一簡單的介紹。
三、陶瓷款識前期的發展及其藝術性
自從東漢出現了中國早的瓷器后,款識也隨之產生。東漢瓷器多為青瓷,款識也多用隸書刻劃在器身上。以谷倉、虎子、壺上為多見。南京出土的東漢越窯青瓷虎子,其腹部刻有“赤烏十四年會稽上虞師袁誼作”十三字,是迄今發現早的紀年款,并集紀年,燒制地和窯工為一體。并且是早出現的書刻一體的款識。
在稍晚時的兩晉和南北朝時期,由于戰亂頻頻,百姓生活游離失所,制瓷業也沒什么發展。所以這一時期的款識特征基本與東漢一致,仍采取單一的刻劃形式,內容多為紀年和吉語款。在藝術發展上來說沒多大進展。
直到隋文帝楊堅統一天下一改西晉以來國家四分五裂的局面建立大隋帝國以后,制瓷業才開始迅速發展,取得長足的進步。并在唐朝時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期。這一點可在隋、唐、五代的瓷器和款識中體現出來。
唐代時北方的白瓷開始出現,與南方原有并日趨成熟的越窯青瓷并駕齊驅。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款識也在前代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創新。墓志銘,廣告銘,題詩題句紛紛出現,使款識內容不斷豐富,藝術性不斷增加。唐白瓷曾有官窯中有代表性的“官”和“新官”的刻款。隨著唐長沙銅官窯釉下彩的燒成,寫款也隨之產生。在封建經濟文化和商業活動達到頂峰的唐朝陶瓷上赫然有“天下第一”等樣式的廣告銘及題寫經營,征戰和日常生活方面詩文的題詩款。這些各式的諸如詩款等的出現,也反映了大唐盛世中經濟文化和藝術發展給陶瓷款識發展帶來的影響。
經過了五代時的短暫分裂,到宋太祖統一全國后。制瓷業繼續蓬勃發展。并一改唐時南青北白的格局,出現了官、哥、汝、定、鈞五大名窯和諸如耀州,吉州、龍泉等民窯共同發展的局面。款識的內容和題寫方法也隨制瓷業的繁榮更趨于多樣化。宋代款識的發展在于它進一步的融書法藝術于題款;并首次出現了圖形連同文字的印款。五大名窯之一的定窯燒制的白瓷,多在足的內部刻時款,字體瘦勁有力,符合書法標準,儼然是以陶瓷為媒介來表現書法藝術。另外耀州窯燒制的瓷器上有“三把蓮”圖形連同文字的印款,這應該是早使用題畫來裝飾陶瓷的款識。
四、陶瓷款識后期的發展及其藝術性
真正既具有書法藝術品味又具有較強裝飾性意味的款識是從明朝開始出現的。
明清兩代是我國瓷器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御窯廠的設立,形成了以青花為主流,兼有釉上五彩,斗彩及高低溫釉共同繁榮的局面。這時陶瓷款識的另一個重要的藝術特性——裝飾效果開始充分體現。而款識的種類、工藝、字體等也隨之更趨完善統一。這一時期的制瓷業,以其突出的貢獻,在我國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明代開始流行在瓷器上題寫帝王年號,因此明清兩代在瓷器上題寫的年號款識也稱“年款”。明代年款有楷書題寫和篆書題寫兩種。篆書題寫從永樂年間開始出現,以后宣德、弘治、萬歷等朝代也有。用篆書題寫的以刻劃暗款為主,一般為“某某年制”四個字。明宣德起出現以青花楷體題寫或題于青花框或圈中的年款,有“大明某某年制”,“大明某某年造”,“某某年制”等。成為以后明代歷朝乃至清代題寫年款的主要形式。對于明代瓷器的款識,前人曾有“永樂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的評價。總的來說明代各朝題款雖有不同,但都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就陶瓷款識藝術發展來講,這是中國陶瓷款識發展的一道里程碑。
就拿永樂年間的年款“永樂年制”四個篆體字來說。這四個字的款識不僅分別以印、刻、寫三種方式來表現它。而且它的字體筆道圓潤,起落筆處尖細,折角處為圓角,結構緊湊、剛勁挺拔。年款的邊框又有火云、蓮瓣、單圈、雙圈、龍鳳、輪型和橢圓雙圈等多種邊飾。像這種畫字合一的款識曾在宋代出現過,但仍還遠未達到這種裝飾效果。所以這時的款識藝術是集歷代款識藝術發展之大成的。
清康熙朝乃至整個康乾盛世,制瓷業開始持續發展并達到鼎盛時期。而康熙、雍正、乾隆這三朝的瓷器款識無論從文字排列、書寫方法、字體、邊框和釉色上都有多種形式。并出現了許多新的裝飾藝術形式。如在題款工藝方面出現了類似于現代浮雕藝術的凹刻凸雕的工藝手段;在書寫方面又多了琺瑯彩這種料款,清康熙的年款“康熙年制”和“大清年制”這兩種款識就是用琺瑯彩題寫的。在字體方面除了以前用的楷體和篆體外,首次使用了草書;在其文字排列上也首次出現了六字三行款;在色彩運用上除了青花還使用了紫、黑、黃、藍等彩料題款。
而在康熙朝另一個重大的成就在于把繪畫中的色彩搭配運用于題款上,出現了諸如白地黑字,白地藍字,白地紅字及綠地紅字等多種彩款。另外,除了文字款,還出現了可以單獨使用的諸如雙圈、秋葉、梅花、團龍、團扇、花型、物型等的圖形款及刻有“熙朝傳古”和“文章山斗”等的閑章款。這些新的款識在裝飾方面比前朝更濃郁而在書法表現形式上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總之這個階段的款識也隨著社會的發展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
縱觀中國歷代陶瓷款識的發展總是離不開制瓷業的發展,社會經濟文明和藝術的發展。而陶瓷款識由初的無意的工藝處理一步一步發展到后成為人們在陶瓷藝術生產中必不可少的工藝手段和一種特殊的裝飾手法的歷史就是整個人類活動的發展史。人類文明的發展就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發展的歷史。陶瓷款識作為人類活動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結合點,它很好的反映了這一點。所以想要了解中國古代藝術的發展史就應該先了解中國陶瓷,而要完全了解中國陶瓷,就應該了解中國陶瓷的款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