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飲食餐具的發展
不同時期的材料運用體現了當時的社會發展水平和群眾基本價值觀念,因此飲食餐具的不同也代表了不同時期的文化特點和時代特征。
(一)早的原始社會人們的飲食用具多為用普通的石塊簡單制作而成的碗狀形態,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烹飪和食用器材。飲食活動整體非常粗糙并且沒有什么過多的考究,甚至在很多生產力非常落后的地區依舊是經歷著茹毛飲血的過程。
(二)到了夏朝隨著進一步發展后,人們逐漸掌握了對于火和水的利用,為了做出更好的食物也出現了特定的食器和烹飪器。
(三)隨著時代的進一步發展,中華文化進入了第一個高潮——秦朝。秦朝的社會發展水平提高,人們的糧食問題基本解決,有了固定的城市、固定的種植區域、固定的糧食供給。當時常見的糧食類型是“稷”,即“粟”,是一種小米。稷的種植要求簡單容易,成活產量較大,有著“百谷之長”之稱,除此外還有麥、豆、麻、稻等不同糧食類型。以此可以看出這類植物均為蒸和煮的糧食類型,這也奠基我們國家未來飲食發展的主要方向和類型。
(四)發展到漢朝隨著以張騫為代表的漢代大使團出使西域,中西文化有了巨大的交融,除了文化經濟上的交流外飲食方面也有著密切的聯系,也是在此基礎上中國的餐飲文化才能夠如此豐富,在東漢時期發明了植物油,進一步增加了烹飪的類型和食用的口感。
(五)雖然在漢朝末期餐具行業出現了玻璃的發展但是依舊沒有成為主流。發展到在六朝時期具代表的餐具就是陶瓷餐具,其精致的造型和相對普及的工藝使其大放異彩。
(六)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上佳時期,人民生活水平非常優越舒適,生產也非常發達。當時的餐具類型多為奢侈的金銀器,制作工藝復雜產量不高,因此多為皇家貴族所專有以此體現自己的身份地位。唐朝作為當時發達的國家,其飲食文化也同樣非常繁榮,因此這就大大提升了唐代社會對于餐具的重視程度,餐具的生產和運用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七)到了宋朝,整個時期瓷窯遍布全國,官窯民窯的建設遍地開花,瓷器制品進入尋常百姓家之中。瓷器由于其精致光滑的外表,可以在其表面描繪各種裝飾的紋樣,同時紋樣的釉也不易掉色,穩定性高,保留時間長,藝術價值高,光澤美觀的外表深受當時社會的喜愛。宋代的飲食發展已經到了一個相對接近現代飲食習慣的時期,這時已經開始廣泛食用谷物,主食為米、粥、餅等為主,主要烹飪手段是蒸和煮,這與現代的烹飪手段幾乎沒有太大區別。
(八)元朝時期的烹飪手段開始充分利用各種醬油、鹽、醋、糖及香料調味品以達到對于各種口味的調和,形成豐富的口感。并且宋元時期對于食物已經開始廣泛講究色香味俱全,不僅要好吃營養還要很好看,因此講究色彩搭配也是宋元時期飲食制作的重要指標,并一直延續至今。色的搭配手法是非常多樣,既可以運用各種調味品對食物的色彩進行調整,同時也可以利用食材本身的色彩進行混合搭配形成豐富的視覺感受。在元代餐具的使用有一個很特殊的點就是正式開始使用很奢侈玉器制作餐具,這是當時皇家的才能用的專屬材料之一。
(九)明清時期屬于中國封建統治階級的后期,專制體系逐漸衰弱,但這段時期是中國思想史上為活躍的時代之一,統治階級非常關心民生民眾,因此整個明清時期的飲食文化也是在強調貼近民眾性,體現了濃郁的人文情愫和社會關懷。人民的飲食習慣也更加強調“養生”,逐漸變成“尊生”,飲食的風氣也逐漸變得奢侈。
二、中國傳統飲食餐具所體現的內涵
總體來說,中國的餐具從古就受到了儒家和道家兩家觀念潛移默化的影響,因為傳統的道家思想一直以來都比較反對在具體的產品外形上用到過多的裝飾,一直都非常看重產品的實際功能和作用。由于極度地對實用性功能的關注從而導致了中國自古對于餐具的裝飾和紋樣沒有太多的要求。但是伴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提升,人們對于審美的要求也越來越多,人們消費觀念的變化使得現在中國的餐具不僅能夠滿足實用需求同樣也兼具良好的美觀時尚的外形,當然發展到二十一世紀的餐具設計已經不再只關注于純粹的外形和功能,現代設計都具有很強的可持續性,現代的綠色設計更是將人與自然的關系拉到了更高的一個層次,并且三者的結合是現代中國人對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定義的新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