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陶瓷仿古市場和古瓷市場,一些陶瓷藏家、玩家手中流行著各時期皇家官窯瓷器產品,有專家說總量達4萬余件,也有說達8萬件左右。知名文化學者、《后的官窯》作者吳昊認為,不論多少,從理論上推斷,它們從宮中流出的部分極其稀少,大部分則是這一時期仿造的產品。
仿古,顧名思義,就是模仿或仿制古代人的手作產品。在我國手工業時代,仿制甚至復制,應該說是它的一大特色或亮點。正因為有它的存在,才使得我國古代各項傳統手工工藝、手工產品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仿制或復制,在我國古代,通常又是通過師徒制來完成的。中國的師徒制,是我國手工業時代重要的生產組織形式。師徒制下,弟子仿師傅,本朝仿前朝,本朝后期仿前期,可以說某一特色,也屬常態。
但是在今天商業化高度發達的時代,一切商品化,大家尊重各自的勞動創造,原創知識產權被擺到了神圣的地位。在這一環境下,任何生產者在沒有得到原創者的授權下進行生產,都被視為不道德的商業行為,甚至是犯罪。這一點,與過去在思維形式上有著較大出入。
有學者認為,歷史上,仿制甚至復制的產品,在我國手工陶瓷行業表現得為集中。它不僅大量出現在民間陶瓷廠內,皇家官窯瓷器廠也有出現。著名的例子,是明成化年間的雞缸杯。此杯生產后,以后的歷朝歷代,包括現、當代都有仿制。在這一仿制過程中,生產者有的落上當時的年款,有的干脆就連落款也寫上“大明成化年制”。
我國皇家官窯瓷器廠的幾大仿制期,都發生在清代。一是雍正時期。雍正在位時,對我國明以前各大名窯、官窯瓷器幾乎逐一仿制,特別是對他鐘愛的明代永樂、宣德時期產的青花瓷器,幾乎到了瘋狂的地步。二是清光緒年間。這一時期,對本朝前朝瓷器的仿制力度,不亞于他的祖先雍正王朝。
民國時期的景德鎮,陶瓷仿古產品數量之多、范圍之廣,幾乎超出人們的想象。他們有的仿歷代名窯的器物,也有的是民國后期仿民國前期的瓷器。仿隋、唐、五代的白瓷,仿宋代官、哥、汝、定、鈞五大名窯以及元樞府瓷和元青花瓷器。這其中,尤其是仿明、清的青花、五彩、斗彩、粉彩、琺瑯彩及單色釉偏多。
可以說,民國陶瓷生產的歷史并不長,但仿古瓷卻獨具特色。其仿古水平,由于原御器廠窯工的加入,產品質量整體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