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來元青花、釉里紅瓷器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讓人傾倒,這主要取決于元代青花、釉里紅的燒制成功開創了以鈷、銅著色劑為釉下彩繪瓷器的先河。但是,我們在喜好元青花、釉里紅瓷器的同時,要以平常心態去正確認知它,否則會“走火入魔”,誤入歧途。近幾年,筆者有幸參與了多次元代彩瓷研討會和藏品鑒定,看后的確令人擔心,有的藏家收藏的“元代青花、釉里紅瓷器”用幾卡車也難以拉下,并聲稱:“我的藏品屬某某窯口,不是景德鎮產品”;有的藏家更稱“藏品是家中祖傳之物”。
元代青花瓷器的燒造歷史不過20年左右,產量不大,存世不多是不爭的事實。況且當時鈷料進口有限,非常昂貴(1克黃金換不到1克鈷料)。流散民間的元代青花、釉里紅傳世品不能說沒有,但數量不是有些人想像中的那樣多,現市場上的這類瓷器99%都是景德鎮20世紀70年代末至今的仿制品。
仿制品的緣起
70年代末到90年代,國家文物部門對館藏文物進行了多次調撥、調劑工作,一些研究價值高的珍貴文物由小館調劑到國家大館收藏。為了此項工作的順利進行,應被調單位的要求,國家撥出專項經費,指令相關的科研單位進行被調文物的復制,以滿足被調單位展覽工作的需要。復制工作主要落在千年瓷都景德鎮, 70年代末,景德鎮一些科研機構就開始復制和仿制。當時仿制一件瓷器,少也得燒10件,出窯后挑一兩件給原調撥單位,余下的被一些精明好古人士高價買得,后來有的復制品在海外拍賣會上以驚人的高價拍出,給仿、復制單位和中間人帶來了豐厚的利潤,導致后來景德鎮古陶瓷仿、復制業的全面復蘇。1984年起,景德鎮陶瓷館在東風瓷廠陶瓷研究所開始仿制元青花。這一時期的復制品由于有專項資金扶持,對產品要求也高,加上已過去了二三十年的時間,易與真品混淆。
元代青花、釉里紅瓷器的產地
景德鎮燒造陶瓷的歷史早可追溯到隋代,宋代陶瓷業漸興,使后來一個個新品種瓷器不斷脫穎而出。全國各地甚至部分海外能工巧匠聚集景德鎮,終打造出元代晚期釉下彩瓷——元代青花、釉里紅瓷器。
有的藏界朋友認定青花、釉里紅瓷器不是景德鎮窯燒制,屬外地偏窯口產品,有的并出具了“權威人士”的鑒定證書。眾所周知,一個窯口的確立是要經過嚴謹的、科學的考古調查、發掘,而鑒定又是建立在科學的考古發掘基礎上的。元代只有景德鎮才能燒造青花、釉里紅瓷器,這一判斷得到了考古發掘和文物研究的有力支持,不能想當然地輕易推翻。
民間流傳器和出土器物的特征
20世紀七八十年代,江西省豐城市博物館在收購民間流散文物時,以極低廉的價格先后征集到元青花梅瓶和元代釉里紅谷倉各一件。當時,因元代青花、釉里紅標準器極少,陶瓷界對此認識也不夠深入,被該館斷作明早期器物。英國大衛德基金會藏至正型象耳瓶的公開發表以及江西省高安元代窖藏和河北保定元青花、釉里紅瓷器相繼被發現后,中外陶瓷考古界才逐漸全面展開了元代釉下彩瓷的研究。元代青花、釉里紅民間確有流傳,但不像一些人認為的那么多。目前主要集中在國內外3個博物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托普卡比博物館40件,伊朗阿特別爾寺32件,江西省高安市博物館元青花19件。
民間流傳元代青花、釉里紅器與出土器在包漿上有明顯的差別。流傳器經過幾百年的使用、陳設,其釉面火光已退,剛出窯時的耀眼光亮已蕩然無存,釉面柔潤自然,有的釉面留有長期使用的劃痕。澀胎處由于沒有上釉,吸附力很強,只要沒有用84消毒液浸泡,與作舊的仿品差異是很大的。即便以84消毒液浸泡拔掉了附著在胎底上的自然包漿,仿品與真品瓷胎仍存在有不同之處,老胎潤滑,新胎澀手。
出土器與流傳器包漿也有不同的特點,窖藏中的器物由于雨水浸泡,土壤中有機物附著在整個器物上,經保護性清洗后,釉面沒有多大影響,露胎處土壤中的有機物雜質附著較為明顯。墓葬中出土的器物與窖藏器物的包漿不同之處在于墓中腐尸、衣物、木漆、土壤中的有機物中和后,在器物上形成的包漿有著極強的附著力,使器物釉光不如窖藏器物釉面那么亮麗,有的器物釉面受墓中強酸腐蝕形成了亞光色,在處理過程中一般洗衣用清洗劑無法清除,只有用84消毒液才可拔盡。深埋土壤中的器物包漿沒有窖藏和墓葬中器物上的包漿那么明顯,因長期與土壤緊密接觸,有機物附著力極低,雜質少,土沁較為明顯,經簡單清洗后,給人的感覺如出窖器物。
繪畫風格與工藝特征
如今,流入市場的仿制品除單色釉瓷仿制水平達到95%外,其余器物的仿制水平均差之甚遠。以元青花為例,如今鈷料的提煉科技含量高,較純,即使用現今仿古柴窯燒制,也達不到真品青花料深沉的效果。仿品青花器燒成后,青料飄浮。仿品在窯溫作用下還原快,青翠單一。真品青翠濃郁,美感很強。釉里紅瓷也是如此,仿品銅著色劑提煉純度高,紅色較為鮮艷,達不到真品紅色古樸、自然、沉穩的效果。
元代青花、釉里紅瓷器繪畫風格,仿品與真品也大相徑庭,細微之處主要體現在器物畫風、運筆上。仿品在繪畫過程中刻意模仿,相形見絀;而真品運筆自如生動,流暢且有神韻。
值得一提的是,元代瓷器二元配方的胎料在燒制過程中,底足較闊的器物有塌底現象,為了防止粘缽,足中有一綠豆般大小的支痕,支點處微凹,支點周邊微凸,這是自明以后胎土配方趨于合理而不具備的特征。
仿制品的特點與技巧
據了解,現在出現在市面上的所謂元代青花、釉里紅瓷器絕大部分為景德鎮作坊仿制。為了達到以假亂真的目的,有的仿制者用復古柴窯燒造,給鑒定帶來了一定難度。大多數氣窯仿制品的燒造屬速成法,柴窯燒造的器物從瓷胎的硬化、色料的氧化、釉面的玻化等原理與元代燒制青花、釉里紅瓷器沒有區別,仿真度極高。但仿品在胎質、色料、釉配方、工藝上與元代有著本質上的區別。比如真品胎質較為粗松,仿品由于現代化碾磨技術的提高,胎質如年糕般緊密。
仿制品除在材料、工藝、繪畫等方面進行仿制外,并在包漿作舊方面大做文章。有的作舊水平高明者甚至把收藏人士帶入已長滿青草的所謂窯址進行“現場挖掘”。流傳器作舊主要以化工原料為主,首先用氫氟酸把器物釉面火光退去,使器物釉面柔潤沒有耀眼的光澤,露胎處更為蒼老陳舊,再用高錳酸鉀調制陳年灰塵涂抹整個器物內外,三天后洗凈,一件“流傳”器物遂顯現在你眼前。像這類作舊器物的包漿,粘附力強,用一般清洗劑是無法除掉的。如用84消毒液浸泡三天拔盡作舊的附著物后,仿品就會原形畢露。沒有經驗的作舊者用強酸作舊釉面,器物釉面則成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