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茶的發源地,茶文化歷史悠久,陶瓷茶具發展亦與時俱進。宋代是茶與器融合歷史上的一個高峰,從王公貴族到坊間百姓斗茶成風,北宋的斗茶之風成就了中國八大名瓷之一的“黑瓷”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要討論的“建盞”。建盞是黑瓷代表,產自建窯,因為產地為宋建州府建安縣,因此被稱為建盞。其始燒制于五代末,在宋時達到鼎盛,出品多為皇室御用,深受北宋宮廷皇室所鐘愛。北宋名臣蔡襄在《茶錄》中就有記載:“茶色白,宜黑盞,建安(即今建陽)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糒之久,熱難冷,為妥用,出他處者皆不及也。”
造型古樸,胎體厚重,器型飽滿,釉汁肥潤乃建盞的基本特征。建盞神奇的地方,就是在高溫中,釉面會產生變幻莫測、絢麗多彩的斑紋。鑒賞建盞首先要了解建盞的燒制流程。建盞的燒制要經過一系列工序,包括洗漿、瀝漿、煉泥、手拉坯、晾坯、修坯、上釉、晾釉、燒窯、出窯等諸多環節,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馬虎,一個細節上操作有瑕疵都會影響建盞的整個品質。建盞燒制要求極高,過溫盞型變形,溫度不到則無法產生釉斑。因此,火是建盞制作中難控制的環節。柴燒,只能用肉眼看火焰的顏色,判斷溫度,有時多扔幾塊木頭,就會燒壞一窯的建盞。建盞的工藝特點表明,燒成一件完美作品,必然伴隨著大量的廢品和次品。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給大家一些鑒賞建議:
一、建盞的胎土選擇
建盞大的特點就是表面神奇的斑紋。能夠在燒制的過程中出現斑紋的首要條件就是胎土,建盞的胎土是從建窯附近的山里挖來的,含鐵質多,能耐1300℃以上的高溫,所以才能燒出建盞黑釉瓷獨特的“鐵胎”。鑒賞建盞,先看建盞的底胎。含鐵量高的胎土耐高溫性差,極易發生變形和開裂,所以建盞的胎土另外一個組成部分就是顆粒較粗的石英石等耐高溫的天然礦物。好建盞的胎,顏色接近深灰或者深褐色,且胎質較粗糙堅硬,敲打會有似金屬碰撞之聲,它的優點是胎質厚重,散熱比較快,注入開水也不會覺得燙手。其煉制手法需要經過煉制和簡單陳腐。由于含鐵量高,所以燒制時易變形報廢,這也是為什么喜歡研制建盞的陶藝家都要到建陽水吉去買胎土的緣由。
二、建盞的斑紋差異
建盞作為上等茶器,與生俱來有著它的獨到之處。建盞的魅力取決于斑紋,而斑紋又是千變萬化,無一相同的。其品種有兔毫、鷓鴣斑、油滴斑、曜變等。兔毫斑紋有長有短,有曲有直,有疏有密,有隱有顯,所以兔毫形狀清晰不一,不同部位的斑紋差異較大,分布不均勻。兔毫盞的條紋形態以柔長為美,條紋的分布不稀不緊,絲絲相扣,條紋清晰可見且有三維立體效果,條紋從盞口延伸至盞底為上佳,但這點極難做到。油滴斑紋的形成是浮萍機理,釉面斑點是由許多小斑點拼合而成。小斑點像浮萍在釉面上漂游,隨機而遇靠在一起,組成許多形狀不一的大斑點,斑點內的結晶物質沒有連成一體,是分散的,所以有肉眼可見的溝紋。好的油滴盞,析晶徹底,斑紋清晰可見,斑紋大小均勻,密布在釉層的表面,尤其是盞口位置能布滿斑紋的為上品,且斑紋的三維立體感非常強烈。曜變斑紋則是建盞表面的花紋,各種不同斑紋的建盞的燒制難度也不同。建盞的斑紋變化受胎土、釉料、溫度以及還原氣氛各方面的影響和制約。總之,釉面斑紋越奇特,燒制難度越大,收藏價值就越高。
三、建盞的品相界定
一個上好的建盞,一定要滿足沒有明顯的變形,表面無開裂,氣泡、針眼較少這幾個條件,界定器型是否圓潤可以從盞口用肉眼觀察,界定是否畸形可以將建盞倒扣在表面平整的桌子上,看它和桌面的貼合度,如果可以左右晃動,則說明變形嚴重。而針眼開裂等也是可以用肉眼觀察出來的。
四、建盞的幻彩效果
好的建盞能折射出不同色彩的光芒,在陽光或燈光下亦或是裝進茶水后都能放射出不同的光芒。建盞的幻彩主要以金色銀色藍色為主,也有一些盞能煥發出多種色彩。乍看兔毫,低調黯淡,其貌不揚,但是細觀會發現青黑的釉面光亮如墨玉,靈動的紋樣或如兔毫。而盞上的紋樣由窯火自然燒制而成,竟能成就這般奇跡,讓把玩者不勝冥想,出自自然圣手,亦靜亦動,大同之中各有特色。而像曜變、異毫之類的絕品,則只能期待窯神的恩賜了。
五、建盞的藝術美學表現形式
建盞的藝術美學表現形式具有深厚的藝術魅力和強烈的感染力。它除了日用功能、陳設審美、把玩品味,還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制盞藝人本身的思想感悟。審美趨向,造型意識等,這些表現在精神世界方面的內容,決定了建盞的結構、風貌和基本風格,是其藝術表現形式的延伸和發展。每一件作品,都是科學和藝術的融合,是實用性與功能性的統一。在形象美、形態美、古樸美、典雅美、舒適美中,通過造型表達,通過創作感悟,通過使用怡人,通過收藏悅情,通過品玩者貫通而達到一種新境界。
收藏建盞,一個大的原則是盡量收集宋代老盞,鑒定老盞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釉面和陶土。仿古建盞釉面大多浮亮且亮光扎眼,用酸性物質浸泡者則釉面呆板晦澀,缺乏建盞的柔潤深沉之感。仿品胎土淘洗大多較細膩,胎體表面平整光滑且較薄,手感較輕飄。其次,仿品大多不見冰裂紋,也有人為利用熱脹冷縮原理產生的冰裂紋,但裂紋較粗。第三,仿品若用手指輕輕彈擊,發出的聲音較清脆;而宋代老盞發出的聲音較深沉。第四,底足刻“供御”“進盞”是在入窯之前,燒后未必是優品,這類銘文不能作為判斷珍品的充分條件。建盞碗口的金扣、銀扣也不能作為評價品位的依據,因為民窯眾多,誰都可以給自己的盞鑲金戴銀,而往往這些作品盞口有缺陷。所以珍品只能通過比較產生。如同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有魅力一樣,往往一枚宋代老盞即便你對它知之甚少,只需靜心屏氣就能發現它的與眾不同。
建盞集天地靈氣于一體,融雅玩、實用于一身;在火的錘煉中,與天合其德,與地合其性,與人合其情;一把好盞,承載著歲月的變遷,表達著制盞者的心聲,流淌著鑒賞者的酸甜,表達著建盞文化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