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樂、宣德青花瓷器使用的青花原料為進口青料。兩朝青花瓷器由于用料相同,紋飾風格也大體相似。盡管通過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對明代御窯遺址的發掘,在研究斷代上取得較大的進展,然而,在一些學者研究中,永宣不分的問題,依然是存在并值得探討的問題。
永樂青花瓷器生產的目的,是以外銷為主。景德鎮明御窯廠發掘證明,出土的青花瓷器中外銷的比重極大,而所謂御用器數量較少。它的造型、紋飾雖然與元青花有了較大的不同,但因時代不同,元代青花以大盤為主,明初的青花瓷器為適應當時的伊斯蘭文化需要,除用波斯藍為裝飾外,其造型多模仿伊斯蘭文化傳統的金屬器式樣進行生產。
永樂青花瓷器的呈色效果,決定了永樂青花瓷器的特征。由于元青花裝飾要求多層次不留地的藝術風格,不得不對青花原料進行提煉和改造,使青花原料與裝飾藝術達到完美的效果。永樂青花瓷器呈色的一個大特點,恰恰與元青花瓷器呈色相反,是對青料固有性能的發揮和利用。永樂青花則要充分地利用與發揮青料固有的性能改變其裝飾方法與藝術風格。這就是永樂青花與元青花瓷器的根本不同。永樂青花瓷器為了充分地發揮進口青料的呈色效果,一般使用的青料較厚、呈色濃艷、線條粗狂,不僅有較重的黑色結晶斑塊,而且還有較重的暈散與流淌現象,嚴重時紋飾往往產生滲入胎骨的現象(程度不同);用手撫摸時有凹凸不平感覺,甚至好像先用工具雕刻后再填青料一般。為了表現青料所具有的暈散特征,除加厚使用青料外,還要提高燒窯溫度加以充分發揮。這正是永樂青花所要表現的一種天然成分的青花現象,所以永樂青花燒成的溫度與其他各朝的青花相比是過高的,而永樂青花現象也隨著用料的薄厚與溫度的高低有所變化。
然而在元青花瓷器中絕對要避免和去掉的缺陷,在永樂青花其此種卻成了一大特征。正因為含鐵量高的進口青料所具有的性能,而形成永樂青花裝飾圖比較舒朗、多纏枝花與折枝花裝飾紋樣,這種現象顯然與元代多層次、不留地的風格不同。永樂青花瓷器把這種青料在元代為不利因素轉化為有力條件,應當是一種觀念的改變或審美情趣的不同表現。
宣德青花瓷器繼永樂之后又有了很大的發展。宣德皇帝對青花瓷器具有特殊感情,皇宮對青花瓷器需求量極大。盡管宣德皇帝在位10年,真正燒瓷的時間也不過只有8年。據文獻記載和傳世至今的宣德青花瓷器數量如此之多,大大超過了其他朝代,這往往會引起人們的懷疑。是否可以這樣講,青花瓷器真正成為皇宮之需、設置官窯而大量生產就應當始于宣德朝。因為元代以及明代永樂時期,青花瓷器生產絕大多數是銷往伊斯蘭國家,而宣德時期則是為滿足皇宮中的大量需要而生產。宣德青花瓷器上絕大多數署有大明宣德年制官窯款,表明它們是皇宮專用之物。伊朗與土耳其的國家博物館,收藏有大量的中國青花瓷器。從元代至明代洪武、永樂早期都有,唯獨沒有一件宣德時期青花瓷器的收藏。相反永樂時期為適應外銷需要而燒制出口到伊斯蘭國家和地區的仿伊斯蘭金屬器造型生產的青花瓷器,宣德時期加以繼承并署大明宣德年制六子楷書款。因此,關于宣德青花瓷器生產的性質是很明顯的。
正因為永樂、宣德時期的青花瓷器,都是用相同的青料繪制的,所以如何加以區分,就成為一大難題。
永樂、宣德青花瓷器生產性質不同,服務對象及青花瓷器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在裝飾、造型、藝術風格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青花原料雖然決定著青花瓷器的呈色效果,但青花的燒制,對原料的提煉加工,繪制時的濃淡厚薄及施釉、燒成溫度的高低等,都會對青花發色產生一定的影響。
宣德青花的呈色有如下三種:
宣德初期的青花繼承了永樂青花現象,用料較厚,發色濃艷,黑色結晶斑點與暈散現象,燒成溫度高。其時代應當屬于宣德初期的。有的器物上帶宣德年制款。這類青花瓷器在數量上所占比重不大,溫度過高。
在宣德青花瓷器中占絕大多數的青花瓷器,特別是帶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書款的青花瓷器,據文獻記載于景德鎮御窯遺址發掘出土的青花瓷器相印證,它們應屬于宣德后期燒制的。宣德后期的青花瓷器,代表了宣德青花瓷器的本色及燒造水平。從青花呈色效果上看,是對青花燒制溫度過高的改進。兩者相比,永樂青花呈色深,且流淌大黑色結晶斑點,線條暈散嚴重,紋飾不清晰青料凹入胎骨的現象也為明顯。盡管宣德青花也具有以上特征,但較之永樂時期青花要輕微的多(溫度適度)。因線條穩定除花卉裝飾外,繪人物等裝飾紋樣也逐漸增多起來。
在宣德青花瓷器中,還有一種施釉較厚,釉中氣泡細小密集,直接影響到青花的呈色(溫度偏低)。這類青花瓷器數量較少。也帶有宣德年制四字款的,這種四字款是沿襲永樂年制款而來的,其時代應屬于宣德初期。溫度偏低顯然不利于進口青料的呈色,這類青花可能是從永樂青花現象轉變到宣德青花(溫度適度)的一種過渡性或實驗性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