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在中國古代文化藝術中的地位眾所周知,然而對百姓來說,瓷器畢竟是家中稀有的珍貴物件,出于勤儉節約,一般百姓要是不當心砸碎了家中的瓷器,便會去找鋦活匠人修復。
“鋦瓷”,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訂書釘一樣的金屬“鋦子”,再修復起來的技術,在宋朝名畫《清明上河圖》里,就可以看到街邊“鋦瓷”的場景。
瓷器堅硬耐磨,更可持久使用,可瓷器的致命弱點是易碎,每當一件瓷器破碎后,便無計可施,留著無用,棄之可惜,匠人們便開始琢磨如何將破碎的瓷器修補好,經過了艱苦的摸索實踐,失敗成功,在實踐中總結、理順、規范出一套合理的鋦瓷技藝,其中大的貢獻就是發明了獨一無二的“金剛鉆”和“鋦釘”,繼而便產生了鋦補修復瓷器這一行當。
鋦活作為一個行當,也分“行活”與“當活”,“行活”工藝較簡單,大多使用鐵釘,日常街頭所見鋦活,大多屬于這類;而明清以后出現的“當活”則更加精細,主要針對達官貴人。
從鋦瓷鉆孔工具來看,河南工匠使用砣鉆,特點是力大速度快,直孔釘少,薄胎則容易穿透;河北工使用弓鉆,力小弓長,直孔多雙釘;山東皮鉆,力小速度快,釘多則繁密。童維成所參考的,是西北地區的工藝,從鉆頭的分類來講屬于河北派系,但從作品上來說,沒有辦法考證和其他任何門派的關系,鋦釘極其少,自成一派。
現代的鋦瓷手藝人,比起功能性的修補也更注重現代審美,比起之前形似蜈蚣腳的整排鋦釘風格,釘偏少的修補更能體現出瓷器本身的素雅,也更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