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西歷史博物館,收藏了一件倒裝壺,是非常罕見的文物。那么,專家是如何斷定這件沒有蓋的瓷壺是一件酒壺?它究竟是從哪里倒酒的呢?
提梁青釉倒裝壺是一件稀世罕見的珍貴文物。此壺色澤如玉,刻畫的線條優美流暢,處處顯出宋代瓷器瀟灑飄逸的神韻。值得一提的是,倒裝壺的前部裝飾十分獨特,有一大一小兩只哺乳的母子師組成,母獅前肢趴地,后肢躺臥,引頸抬頭,大張的嘴巴似乎處于高度戒備狀態,隨時準備迎擊來犯的敵人,以保護膝下幼崽。而幼獅則悠閑地伏在母獅懷中吃奶,無憂無慮,憨態可掬,母獅的兇悍幼師的乖巧,母子親情在陶瓷工匠的手中被刻畫的惟妙惟肖。
可奇怪的是,倒裝壺雖然有蓋,但是它的壺蓋和壺身是融為一體的,所以不能打開。既然這件寶貝被專家定為是一件酒壺,那到底從哪里到酒呢?
原來秘密就在壺的底部,將壺倒置,在壺底的正中心,有一個梅花狀小口,這就是壺口。將酒從壺底的口注入,再正過來從壺流就流出了。這種壺也被稱為倒裝壺、倒注壺。酒水倒地裝進壺內,為什么不會流到外邊來了?
倒裝壺的制作方法
在倒裝壺的壺底中央有一個梅花孔的入口,從這個入口注水,然后將壺正過來,水卻一點不會漏出,不得不感嘆古人精巧的設計和過人的智慧。那么古人是如何設計的呢?
通過倒流壺的剖面,根據物理學中的連通器液面等高原理制作而成。其中的原理就是當連通器里的液體不流動的時候,容器的液面就會保持水平。
據史料記載,倒流壺的制作也是倒著做的。把壺的形狀做好之后,需要將導管放入壺底,成型之后再把壺底封上,只留出梅花孔,再燒制成型。
因為倒流壺的蓋子不能打開的,所以密封性會更好,也更大程度上避免的空氣中的灰塵落入壺內。一千多前的祖先們就知道了如何做好密封,真的很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