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是一種用鈷料在瓷胎上繪畫,再施以透明釉,在高溫下一次燒成的釉下彩瓷。它開創了中國陶瓷史上青花瓷器的先河。藍色的花紋與潔白的胎體交相映襯,渾然一體,宛若一幅雄奇瑰麗的水墨畫。它上承宋瓷,下啟明清。元青花的出現標志著青花瓷器已邁向成熟,為明代青花瓷成為瓷器生產的主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是中國古陶瓷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九江延祐六年墓出土的青花牡丹紋塔式蓋罐湖南常德元墓出土的魚藻紋元青花盤
元青花在制作上并未達到明(永宣)、清(三代)的工藝水平,它也不像明清官窯在器型、紋飾、工藝上那樣規范和標準。元代器物大多數趨于高大古拙、厚重粗獷,但也有輕薄的。在造型、紋飾、工藝上并不按嚴格工藝制作,具有共同特征,同時又存在一定的隨意性。在鑒定時不能僅憑一兩點與時代、工藝特征上的相符或不同來斷定其真假,應從造型,紋飾、工藝上做全面分析再下定論。
至正型、延祐型、簡筆型
元青花按青料與紋飾布局不同,大體可分三種類型:延祐型、至正型、簡筆型。
1、延祐型元青花瓷器
延祐型元青花器型以輕薄小件為多,一般施乳濁釉。青料是國產料,成份為高錳低鐵型,青花發色青藍偏灰黑,積料處呈褐色斑點。紋飾布局疏朗,畫筆草率。主要為元青花早期作品。
九江延祐六年墓出土的青花牡丹紋塔式蓋罐
元青花早期產品存在鈷料提煉技術不成熟等因素,這才導致塔式蓋罐燒成后出現如此效果。延祐型元青花不僅鈷料與胎、釉搭配極不協調,而且釉與鈷料、胎的搭配也存在著不合理,胎與鈷料和釉搭配更是不到位。所以延祐型元青花燒成溫度的偏低,除了對鈷料氧化、釉面玻化、胎土硬化有影響外,還在于“三者”缺乏有機完美的統一,我們用肉眼即可觀察到該器物的鈷料在提煉過程中氧化鈷偏低、錳偏高和其它氧化元素比例不恰當所造成的塔式蓋罐青花鈷料灰暗、淺淡,甚至會造成鐵元素的錯覺。
在粗松的坯胎上飾用鈷料,再罩上景德鎮長期慣用的類似于青白釉,也造成了早期元青花產品不成熟的效果。早期產品在釉的配制過程中并沒從景德鎮傳統配釉方法中完全脫離出來。長石、石英、白堊、釉石、釉灰、滑石等原料配制的缺失以及不合理導致釉在窯溫作用下玻化后的釉面失透,使其沒有達到成熟期產品釉面透明、釉色偏青帶乳濁狀的效果,并直接造成了釉在鈷料氧化過程中并沒有起到催化劑應有的輔助作用,而是使得鈷料與釉面游離,未能達到相互作用下的完美結合。在胎土的配方上,元青花早期產品較為粗松,有的器物胎土“二元”配方不夠合理,高嶺土偏多,瓷石偏少,詳細觀察可發現其密度不夠。這使得用鈷料在胎體上創作繪畫的過程中,精細鈷料極易滲入粗松的胎體。
2、至正型元青花瓷器
至正型元青花器型厚重高大,粗獷。青料使用了進口料(蘇泥勃青),成份為低錳高鐵型,青花發色有青翠沉著和靛青泛紫兩種,積料凝聚處呈黑青色,帶金屬錫光,甚至深入胎骨,用手摸可辨凹凸不平。紋飾布局繁密,大部分用多層裝飾,多的達九至十一層。至正型元青花瓷器正處于元青花成熟定型階段。
英國大維德基金會至正十一年云龍紋象耳瓶
英國大維德基金會至正十一年云龍紋象耳瓶
至正型元青花在釉料配制、鈷料提煉及胎土配方上可以說是成熟和成功的,其成型工藝、繪畫創作充分體現出中期產品的明顯特點,其器形的碩大和可觀的數量只有在成熟條件下誕生。這些都充分反映至正型成熟元青花的特征。美中不足的是至正型元青花在溫度控制方面仍舊存在不足,這其中有窯爐本身設計存在缺陷所導致的溫度不均,也有窯工在火候把握上存在經驗差異的原因。
3、簡筆型元青花瓷器
簡筆型元青花器型大多為小件器,高度大多數5-7厘米左右。青料為國產料呈色發灰,不如至正型那樣濃艷。紋飾圖案為簡筆花草,以簡筆菊花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