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青花瓷屬于青花瓷燒造歷史上的繁榮期,它繼承了元代的輝煌,把青花瓷推向一個新的高峰。明代是中國瓷器燒制的全盛時代,它在繼承前代藝術精髓的基礎上,開創了自己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在明代青花瓷中,以洪武、永樂、宣德、成化時期的作品最具代表性。
明代青花瓷器特征
我們可以從青料、造型、紋飾、胎釉以及款識等幾個方面來鑒賞明代的青花瓷藝術。
1、青料工藝
明代青花瓷在青料工藝方面十分精湛,雖以單一的青色作為表達形象的手段,但卻千變萬化,意趣無窮。青料是由氧化鈷做呈色劑,在錳、鐵、銘等氧化物影響下,經高溫燒煉而呈現出青藍色。它色調豐富、色彩雅麗、釉色瑩潤,不論是人物山水,還是花卉圖案,都能表現得惟妙惟肖。
明代青花瓷的青料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變化,大致可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以永樂、宣德為代表,瓷胎用景德鎮東鄉的“麻倉土”,潔白細膩。青花原料用南洋輸入的“蘇泥渤青”,色調深沉雅靜,濃厚處與釉汁滲合形成斑點,產生深淺濃淡的自然美。中期以成化為代表,使用國產平等青料,色澤淡雅幽靜。晚期以嘉靖、萬歷為代表。嘉靖時期使用的青料是產丁新疆一帶的“回青”,因而。這個時期的青花呈色帶有濃艷紅紫的色調。
2、造型
明代青花瓷品種豐富,器型形體豐滿,線形柔和圓潤,風格渾厚、古樸、莊重。早期永樂青花瓷優美俊秀、厚薄適度、器型較小。宣德青花瓷敦厚凝重、制作精致、器型較大。中期成化青花瓷少大件,多是極其規整精細、靈巧秀美的小件。造型莊重圓潤,玲瓏俊秀。晚期以嘉靖、萬歷為代表。嘉靖青花瓷造型主要以渾厚敦實風格為主,與前朝相比有所變化。萬歷青花瓷造型是厚薄大小皆有,器型最為多種多樣,幾乎所有日常用品和陳設品都可以見到。
3、胎釉
就瓷器而論,胎為骨,釉是衣。釉是附著于陶瓷坯體表面的一種連續的玻璃質層。不同時期、不同地區在胎釉成分和燒造工藝上都有比較顯著的差別,可資代表當時的時代風格。洪武青花瓷的胎體比較厚重,但比元代同類產品薄,呈現土黃色或者灰白色,手感均比較平滑。釉層肥厚光潤,白中泛青,晚期釉色趨淡。有極淡的卵白色。永樂青花端莊秀美,器物線條非常柔美流暢,講究修胎,器形十分規整。瓷胎由于注意淘煉,胎質細膩。胎色潔白,胎體厚薄適度,較之洪武朝普遍輕薄一些。
永樂時期由于燒造溫度的提高,釉面肥厚、細膩、光滑、瑩潤、平凈絕無橘皮釉紋。宣德青花胎體比永樂朝厚重,胎質精密細膩、潔白堅硬。釉面肥厚滋潤,光澤柔和不刺眼,多白中泛青,俗稱“亮青釉”。釉面不太平整,像橘子皮,俗稱“橘皮釉”。成化青花瓷器胎質潔白、細密、胎體秀美而輕薄,有的近似于脫胎。施釉潔白肥腴釉質獨特,潤⒄凝脂,呈半透明狀,若迎光透視,隱約可見胎體泛出淡淡的肉紅色。,這種釉色是成化青花瓷器的一個重要特征。
4、紋飾
永樂青花紋飾流暢,取材于大自然,多樣而生動,—改元青花瓷多層次而又繁復的特點。而宣德青花瓷的紋飾比較豐富多變,畫工繪畫技巧純熟。不僅畫意豪放生動,筆法酣暢、瀟灑、流利,而且題材較永樂時更為廣泛。從紋飾布局來看,也比永樂時繁密粗細兼備。中期的成化青花瓷在紋飾方面舍棄前期粗筆、重彩、厚釉的形式,改以薄釉、工筆、勾染的畫法,精細構圖,纖細線條,均勻渲染,配上詩情畫意題材,清新脫俗,洋溢生活情趣。嘉靖、萬歷朝的青花瓷的紋樣豐富,題材多樣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i畫風瀟灑自然,多寫意。
5、款識
我國古代青花瓷,繪畫裝飾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圖案款識種類繁多,各個時期的款識均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根據青花瓷款識的形式、種類來看,主要可分為紀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贊頌款和紋飾款五大類。明代青花瓷的款識形式一般以書寫為主,極少有刻印的。前人總結的明代瓷器款識規律是:永樂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永樂瓷器的款識為“永樂年制”。這是陶瓷史上第一次燒制的帝王年號款。
民窯器上的吉祥款較多,有“福”、“祿”、“壽”、“辰”等。宣德時期瓷器上開始盛行書寫帝王年號的款識。宣德的款識不似永樂只在器里心,而是任何部位都在書寫。因而有“宣德款遍器身”之說。成化窯器年號款以青花楷體六字雙豎行“大明成化年制”為主,體式比較統一。成化青花瓷年款色澤濃重深沉,透入胎骨,絕無漂浮感。落款文字緊靠圈框,款的字體很有特點。
明青花各時期的特點
1、明初(洪武朝1368--1402)
的青花瓷有大小盤、碗、梅瓶、玉壺春瓶等。所用青料以國產料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進口料。青花發色有的淡藍,有的泛灰。前者有一部分有暈散現象。紋飾布局仍有元代多層裝飾的遺風,題材也變化不大,但許多細節已有變化:如蕉葉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邊較之元代更明顯清晰;牡丹葉子“缺刻”部位較深,不如元代的肥碩;菊花繪成“扁菊”,花芯以方格紋表現;龍紋仍是細長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現五爪,爪形似風輪,氣勢不如元龍兇猛矯健。輔助紋飾的如意云頭由元代的三階云改為二階云;蓮瓣紋內多繪佛家八寶(元代多繪道家雜寶)。
碗、小盤多繪云氣紋,僅繪于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無釉見窯紅。未出現年款,帶款的器物也極少。
2、永樂、宣德(1403—1435)
的青花瓷器呈現出了較高的工藝水平。此期所用青料,以蘇泥勃青為主,多見“鐵銹斑痕”。也有部分國產青料。但即便是國產料,發色也相當好。器型有盤、碗、壺、罐、杯等。尤其是出現了一些僧帽壺、綬帶扁壺、花澆等非漢文化的器型,反映了這一時期與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與融合。紋飾多見各種纏枝或折枝花果、龍鳳、海水、海怪、游魚等。胎質較以前細膩致密。釉質肥潤,多見橘皮紋。
兩朝的器物相比,永樂的器型較輕薄、秀美,青花發色較濃艷、鐵銹斑痕更重,紋飾較疏朗,描繪更細膩,底釉較白,器物多無款,僅見“永樂年制”四字篆書款。宣德器器體較厚重,紋飾較緊密,底釉略泛青,帶款器較多,有四字或六字年款,并有“宣德款布全身”之說。總的說來,宣德青花數量大、品種多、影響廣,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說。
3、正統、景泰、天順(1436—1464)三朝
由于政治動蕩、天災人禍等因素影響,導致了經濟的衰退。而且從正統初即多次下令“禁造官樣瓷器”,故這一時期瓷器數量較少,被稱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總的說來,此期器型主要還是瓶、罐、碗、杯、盤等幾類。所用青料仍有部分是“蘇青”。青花發色有的濃艷,與宣德器相近似,有的淡雅,與成化器較接近。釉面多泛灰。胎體較厚重。底足修削不細膩,有敦厚感;多見淺寬平砂底,有的有粘砂現象,有的見火石紅。
正統時的瓶、罐器口為直頸形,與宣德器一致;天順時的則是象梯形的上窄下闊形,與成化時相近。瓶、罐的身體均是豐肩、圓腹、下收、足稍外撇;梅瓶的器身較宣德的修長。紋飾以一筆點劃為主,有人物、花卉、龍鳳、孔雀等。人物的背景多畫大片云氣紋。瓶、罐邊飾喜畫海水紋或蕉葉紋,其蕉葉中梗留白,葉面較寬大,像小樹一般。款識正統的是福字款;景泰開始款識從器心移到器底,除福字外,還有“太平年造”、“太平”、“大明年造”等;天順有紀年款、梵文款等。
4、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
三朝處于明中期。成化和弘治中期以前使用平等青,發色淡雅。弘治晚期與正德則發色灰藍。但此期也有個別器物發色濃艷,有鐵銹斑。
成化多淡描青花。紋飾布局前期疏朗,后期繁密,多畫三果、三友、九秋、高士、嬰戲、龍穿花等。花葉似手掌撐開狀;葉子多齒邊,花葉均無陰陽正反;魚藻的水草飄似海帶;山石似鑰匙狀無凹凸感;邊飾較簡單,碗、盤、杯等口沿、圈足僅用弦紋裝飾;龍多為夔龍,鼻子長長的像象鼻;十字寶杵、阿拉伯文等伊斯蘭教內容的紋飾多見。胎質細膩潔白,釉極細潤有玉質感,但稍微發青。器型有罐、梅瓶、洗、盞托、盤、杯、碗等,爐為三乳足筒式或鼓形爐。款識除“天”字罐外,還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單、雙行款;圖記款主要有方勝、銀錠等。
弘治器物早、中期大致與成化同,甚至比成化更纖巧柔和。后期與正德器接近。花葉紋細而密,梵文圖案增多,龍紋纖細柔和,人物灑脫。款識為六字、四字楷書款都有。
正德仍用國產料,前期用平等青,發色灰藍。晚期始用回青。有的暈散。其器物的器型、胎質、釉質與弘治接近,氣泡密集。深腹碗、帶座器等流行。后期多見大器。紋飾常見的有鳳穿花、魚藻、獅子繡球、庭園嬰戲、樹石欄桿、蓮托八寶等,繪畫較弘治的粗。碗盤底心下蹋,碗出現雞心底。器底多見窯紅、粘砂、跳刀痕等現象。年款有四字和六字楷書款,個別用“造”字。
5、明晚期的嘉靖(1522—1566)、隆慶(1567—1572)、萬歷(1573—1620)
三朝中,以嘉靖的時間最長,故此朝的器物發色不盡相同,早期的與正德器相近,發色灰藍。但此期獨具特色的是使用回青料。紋飾除傳統的仍流行外,道教色彩的紋飾大量增加,如云鶴、八仙、八卦、道家八寶等。花組字為獨具特色的紋飾。此外還有嬰戲、高士、魚藻圖等。嬰戲圖的娃娃頭前額突出明顯。胎、釉均是小器細、大器粗。大器較多。八角形、四方形、六角形、上圓下方式葫蘆瓶等異型器多見。朝珠盒為此朝獨特器型。款識“制”、“造”均用,以“制”字居多。器底心書“金錄大醮壇用”為祭祀用器。還有東書堂、東蘿館等堂名款。
隆慶朝由于時間短,因而器物也少,大器、帶年款器則更少。青料用回青,呈色穩定、純正,藍中泛紫(不像嘉靖器般紫得厲害)。紋飾與嘉靖朝相近。因以小件器為主,胎、釉較細膩。多六角、八角等造型。官窯器的款識有“大明隆慶年造”和“隆慶年造”兩種,不見“制”款;民窯器款有“隆慶年造”或“制”四字款;吉語款有萬福攸同、福壽康寧等,頌語款有富貴佳器等。
萬歷早期用回青,中晚期用石子青及浙料。多淡描青花。紋飾除傳統的外,還流行錦地開光紋飾;紋飾布局繁密,主題不清;另外福祿壽字為紋飾的也多見。瓶類較多見鏤空、套活環等工藝。器型除傳統的外,新出現了壁瓶。胎質較粗,釉白中泛青。款識多見“大明萬歷年造”,也有“大明萬歷年制”、“萬歷年造”;多偽托款,有宣德、成化、嘉靖的。總的來說工藝水平較前退步。
6、明末天啟(1620—1672)、崇禎(1628—1644)
由于政治動蕩,導致百業凋敝,陶瓷業也蕭條冷清。天啟十九年以后朝廷即無下令造官窯器,因此天啟年款器甚少,以“大明天啟年制”為主,也有“天啟年制”款。民窯器中各種圖記款、堂名款、吉語款、頌語款增多,如玉堂佳器、萬福攸同等;多偽托款,有永樂、宣德、成化、天順、正德、嘉靖等朝的,其中偽托天順款的惟有天啟。紋飾仍以傳統紋飾為主,但道教內容的紋飾較萬歷時少,畫意粗率。此期的紋飾較疏朗,生活氣息較重。胎體厚重、胎質粗松、器形不規整、器底粘砂、塌底、跳刀痕等已成時代特征。
崇禎無官款器。器型不多,以缽式爐多見,此外還有碗、杯、瓶、花觚等。青料有石子青、浙料等。發色粗者多暈散、精者穩定。紋飾圖案除傳統題材外,高士圖尤其多見。嬰戲圖小孩頭大腳小比例不諧調。山水人物圖(高士圖)中秋草、括號云、小太陽等為典型特色。胎質粗疏。釉白中閃青,有的發灰。
明代的官窯青花和民窯青花
官窯是專門為皇帝和朝壬燒制瓷器的御窯場。民窯是相對官窯而言,凡屬非官府經營的、生產商品性瓷器的窯場,都是民窯。永樂、宣德時期,政通人和,瓷器生產空前繁榮,這個時期在景德鎮產量最大、品種最多的正是民窯清花。
明代的青花瓷,官窯與民窯各有特點。官窯青花經過御窯場的制作,更加規整、精細、嚴謹,帶有華麗的皇家氣派。而民窯青花則更貼近人民的生活,所以它的內容比較豪放、豐富,表達自己的心意比較寬廣。官窯處處要受宮廷節制,而民窯生產則少這類約束。因而,在民窯青花的造型和紋飾上能工巧匠們更能發揮其想象力與創造力,從而使民窯青花器較官窯豐富多彩,顯示了民窯青花異于官窯的方面。官窯青花—般都具有發色濃艷青翠、紋飾規矩T整、胎釉潔白光潤、造型端莊穩重、作工細致精巧等優點但美中不足的是官窯青花紋飾多數較拘束嚴謹、華縛繁瑣,不如民窯青花雅拙樸質、自然奔放。